第三节:引力透镜的紫光与视网膜灼痕
第90星时,15台“星尘”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李明哲趴在引力波天线旁,看着探测器群的反物质引擎爆出紫蓝色光芒,在太空中划出15道优美的弧线。2643号小行星的引力场突然出现涟漪,表面的数字图案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般扩散。
“引力透镜阵列启动!”王昂的吼声在神经接口炸响,“轨道偏转角26.43′,误差0.001°!”
李明哲的机械义眼捕捉到小行星表面爆发出刺眼的紫光,那是量子共振达到临界点的标志。他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视网膜上浮现出2643的残像,像被激光刻上去的烙印。当2643号小行星擦过地球轨道,尾部喷射出的等离子体形成26.43公里长的彗尾时,他的视觉传感器传来永久损伤警告:“视网膜量子灼伤率26.43%,不可修复。”
第四节:2643的观测日志与15秒警报
三年后,李明哲站在“柯伊伯之眼”航天中心的控制大厅,看着全息屏幕上运行的“2643轨道预警系统”。开机画面是小行星偏转瞬间的星图,2643四个数字像星辰般闪烁,而每当计算危险轨道时,系统会规律地发出15秒警报——这是2643数字链中隐藏的安全冗余,如今成为全球预警系统的标准响应时间。
“主任,新一批小行星监测数据异常,”年轻研究员递过报告,“它们的轨道参数都在向15太电子伏特共振。”
李明哲抚摸着右眼上的量子义眼——那是用2643纳米级钛合金打造的,镜片上永远刻着2643的星轨。他想起叶云天最后留下的信息:“2643不是末日,是15分钟的准备时间。”如今,每一次警报响起,都是对那次紫光灼目的回忆,也是对未来危机的量子提醒。
第五节:引力波天线的15太电子共振
在“冥王星哨兵”观测站的地下实验室,李明哲正在调试一台“π共振预警器”。仪器的核心是从他受损视网膜中提取的量子细胞,每当检测到15太电子伏特的引力波,细胞就会发出紫蓝色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