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亥惊讶的眼神晃过商均。
商均感受到了竖亥的目光,无奈的苦笑了一下。
“舜一开始分明是强烈反对共工预言的,高阳氏出兵可能也得到了舜的一定支持。”
“作为最高统治集团的一份子,维护稳定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尧和舜这样充满智慧的政治家不会放任这种危言耸听的话到处传播。”
“我本打算单独觐见尧,让他给点物资和名义上的支持,悄悄的进行即可。”
“没想到舜现在不但改了口风,还让他的儿子一起去。”
竖亥考虑了许多可能性。
“尧精通天文气象农耕知识,没准他也有对灾难的预感。”
“只是这种事情必须要由他们来徐徐推进。”
“否则会引起混乱。”
竖亥认为这种解释最靠谱,不过无论如何,能得到舜的支持,那么一路上会方便许多。
往西北方向去的那些邦国,可都是武德充沛,吃人不吐骨头的。
竖亥连忙感谢舜的支持,看着商均的苦瓜脸,又补充道:“舜,此去千难万险,商均他......”
舜摆摆手,说道:“无妨,让他陪你去历练历练,我舜的儿子,怎么会怕路途艰辛呢?”
......
此刻的安邑观象台,由宫殿前往观象台的阶梯上亮如白昼。
盛满猪油的火盆摆满了阶梯,空气中弥漫着动物油脂燃烧的气味。
尧站在十三个柱子前,举头遥望着星空。
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尧,经历过无数风云变化。
曾经棘手的外族入侵,华夏内斗在他的手段下全都一一化解。
也曾有人挑战过他的权威,却无一不拜倒在他的智慧之下。
当尧遇见刚刚成为首领的舜时,便做出了决定,日后将重用他。
身边曾经有人劝过他:“此人虽年少有为,但野心勃勃,日后恐生乱。”
尧只是淡淡说道:“凡是有本领的人都会想要挑战我,取代我。但是当他们真正开始行动后,他们只会对我敬若神明。”
当尧年过半百后,华夏人丁兴旺,农业兴盛,商贸繁荣,各个邦国之间相处和睦。
即使是发动战争,也要先经过尧的裁决和肯定。
随后尧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连山易》的编纂和天象历法的修订。
尧的身后,是当今高阳氏首领颛顼的两个儿子,叔献和季仲。
二人在过去一年收到尧的命令,一个前往北方幽陵,一个前往南方的良渚国,观测不同的天象。
“尧,幽陵气候严寒,九月便下起白毛雪,还出现了三日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