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第二节 倒带人生
档案室的门在身后重重关上,发出沉闷的撞击声。
昏暗的房间里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气味,一排排金属档案柜像沉默的守卫般矗立。我们五人背靠背站着,手中的设备全部对准中央那个戴圆框眼镜的男人——李明哲站在灯光下,青铜手表泛着冷光,表盘上的活字正在缓慢重组。
"你们不该来。"他的声音带着金属质感,像是老式录音机播放的磁带,"时间锚点已经锁定,校准程序不可逆。"
老周的骨瓷化右手猛地插入最近的电源插座,电火花噼啪作响。整个档案室的灯光开始频闪,在明暗交替的间隙,房间的陈设不断变化——2010年的金属档案柜变成1993年的木质书架,墙上的电子钟在数字与指针式之间来回切换。
"他在不同时间层跳跃!"苏晚晴的排版网格眼疯狂闪烁,她举起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长江委服务器的数据流,"1993年7月23日的数据包正在覆盖当前时间线!"
李明哲的手表突然射出一道青光,照在张海峰的佳能相机上。镜头"咔嚓"一声爆裂,飞出的不是玻璃碎片,而是无数微型青铜活字。这些活字在空中悬浮,重组成一幅全息影像——1985年的黑石矿脉,父亲正将一块玉琮塞进年轻李明哲的手中。
"陆老师当年太心软了。"李明哲的指关节变成青铜色,皮肤下浮现出细小的楚国文字,"没把我这个'系统错误'清理干净。"
顾瞎子的义眼突然爆出火花,黑色油墨从眼眶涌出。他踉跄着后退,撞翻了一排档案架。"他不是校准员......"顾瞎子嘶哑地说,"是时间循环产生的冗余数据!"
散落的档案中,1993年7月的《长江水利学报》翻开着。照片下方"实习生李哲"的署名正在被黑色油墨覆盖,最后一个"明"字被吞噬的瞬间,整个房间剧烈震动。书架上的年鉴自动翻页,纸张上的历史记录正在被改写——
1993年的防汛记录中,新增了"技术员李明哲"的功劳;
1997年的工程图纸上,出现了他的签名;
2003年的留学档案,完全覆盖了他此前的履历......
李明哲的身影在虚实间切换:一会儿是白发学者,一会儿又变成年轻的技术员。他的声音也开始重叠,仿佛多个时间线的他在同时说话:"每个循环都会产生几个冗余数据......我们是被系统抛弃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