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倒流之钟
墙壁崩塌的瞬间,时间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撕开了一道裂缝。破碎的砖石与木屑在空中凝固,形成一幅诡异的静态画面。我甚至能看清每一粒尘埃在光线中悬浮的轨迹,它们像是被某种超越物理法则的力量钉在了半空中。老周张大的嘴巴保持着呼喊的姿势,苏晚晴的长发定格在飞扬的瞬间,顾瞎子义眼中滴落的血珠凝固成一颗完美的红色琥珀。
只有那座老式挂钟仍在运转,它的青铜钟摆以违背常理的方式向左侧摆动,每一次掠过罗马数字"Ⅷ"都会发出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声。钟声在静止的空气中激起一圈圈可见的波纹,像石子投入粘稠的液体。随着第七声钟响,矿洞入口的景象突然变得无比清晰,1985年的探险队如同从泛黄的老照片中走了出来。
我父亲年轻的面容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陌生。他的卡其布探险服领口别着一枚青铜徽章,那是《少年科学》创刊号的纪念章,此刻正在不正常地发烫。更可怕的是他的眼睛——眼白已经完全变成了青铜的色泽,瞳孔里闪烁着无数细小的光点,仔细看去竟是八十一具微缩人俑的投影。
"陆工,校准进度如何?"戴圆框眼镜的男人再次开口。这次我终于认出了他——1985年《长江地质学报》的主编李文涛,在三峡工程论证会上见过他的照片。但他的声音却诡异地从我们身后的铁皮柜里传出,仿佛那里藏着个老式录音机。
我猛地转头,发现铁皮柜的表面正在发生可怕的变化。原本斑驳的绿色油漆剥落后,露出底下青铜材质的柜体,上面浮现出密密麻麻的铭文。最上方清晰地刻着"1985年黑石矿脉考察队名单",五个名字中前四个都泛着暗红色的光泽:
1. 陆明远(地质工程师)
2. 李文涛(考古学家)
3. 周卫国(摄影师)
4. 顾青山(民俗学家)
而第五个名字被反复涂抹,在强光照射下,能辨认出"陆远"两个字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