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明之脉
1974年的暴雨在临潼上空形成了一道水幕。
雨水不是垂直落下,而是螺旋状盘旋在青铜棺椁周围,每一滴雨珠内部都闪烁着微缩的星图。陆文渊的双手捧着那具骨瓷婴儿,指尖传来的触感并非冰冷陶瓷,而是一种诡异的脉动——就像捧着一颗正在缓慢苏醒的心脏。
"教授!棺椁下面......"
王卫国的声音戛然而止。他的瞳孔急剧收缩,手中的毛刷掉在泥水里。顺着他的视线看去,青铜棺椁下方的土层正在塌陷,露出一个直径三米的环形结构。十二具微缩版青铜棺椁呈放射状排列,中央悬浮着一条袖珍长江模型。
江水是流动的青铜。
陆文渊的右眼突然刺痛。1974年的视觉与2010年、2023年的视野重叠,他看到三条时空的长江同时异变:
青海源头,冰川融水染上金属光泽,冰棱里冻结着良渚玉琮的碎片;
三峡段,湍急的浪花凝固成青铜钟鼎的形状,每个浪尖都刻着甲骨文;
入海口,咸淡水交界线闪烁着DNA般的双螺旋光带......
骨瓷婴儿的胸口烙印突然发光。
那不是一个简单的星图,而是立体投影。北斗七星的勺柄延伸出虚线,连接着长江流域的七大遗址。更骇人的是,每个遗址坐标都对应着人体部位:
三星堆是天枢穴,位于右肩;
良渚是天璇穴,落在左胸;
殷墟是天玑穴,对应脊椎第三节......
"这不是考古。"
苏联专家伊万诺夫的手表突然解体,零件悬浮在空中,重组为微缩的青铜神树模型。他的军装袖口滑落,露出手臂上密密麻麻的针孔——每个孔洞边缘都结着青铜色的痂。
"是收割。"
棺中婴儿的骨瓷左手突然抬起,食指轻点陆文渊的眉心。
刹那间,长江的"记忆"如洪水般灌入他的意识:
五千年前,良渚祭司割开手腕,血滴在玉琮上形成第一组基因锁;
三千二百年前,殷商工匠将战俘的血肉掺入青铜熔液,铸成记录文明密码的礼器;
公元1983年,他自己在殷墟的那滴血,激活了沉睡的纳米机械......
"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