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海博物馆的第十二节
2010年5月4日,暴雨过后的上海泛着潮湿的冷光。
陆文渊站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馆的西北角,晨雾般的阳光透过高窗洒落,在良渚玉琮展柜的防弹玻璃上切割出菱形的光斑。这件编号为ZY-1987的十二节玉琮被安置在恒温恒湿的密封环境中,灯光照射下,墨绿色的玉质内部仿佛有液体在流动。
他的视线死死锁定在第三节纹路上——那里有一道几乎不可见的修补痕迹,细如发丝的青铜线在玉琮内部若隐若现。三小时前从档案馆带出的那张照片就揣在风衣内袋里,年轻时的林悦戴着橡胶手套,镊子尖端正从这道裂缝中夹出某种微型构件。
"您对良渚文化也有研究?"
声音从背后传来时,陆文渊的右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军刀上。转身看到的是个穿藏青色制服的文物修复师,胸牌上印着"陈默"二字和上博的logo。这人四十岁上下,左眼戴着单片放大镜,镜片后的瞳孔泛着不自然的青灰色。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左手——小指缺失了上半截,伤口处不是疤痕组织,而是某种青铜色的金属断面,细看还能发现精密的螺纹结构。
"1987年的出土报告提到过内部构件。"陆文渊故意用模糊的说法试探,"第三节的修复很特殊。"
陈默的嘴角抽动了一下。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本泛黄的档案册,牛皮纸封面上烫金的"GRU"字样被人用刀片刮过,但仍能辨认。翻开第三页,那张陆文渊刚看过的照片就贴在左上角,但此刻他才注意到照片边缘的细节:林悦的白大褂袖口沾着血渍,而她身后的阴影里站着个戴青铜面具的人。
"良渚先民把玉琮称为'天梯'。"陈默的声音突然变得低沉,带着奇怪的金属质感,"十二节纹路代表十二重天,而第三节......"
他的右手食指突然戳向防弹玻璃。
陆文渊的瞳孔骤缩——本该坚不可摧的玻璃表面泛起水波纹,陈默的指尖如同插入液体般穿透进去,精准按在玉琮第三节的修补痕迹上。
"咔嚓。"
清脆的机械声从玉琮内部传出。十二节神人纹逐一亮起青光,最后在展柜顶部投射出一幅立体星图。北斗七星的图案格外明亮,勺柄末端延伸出一条虚线,指向某个漂浮的青铜棺椁虚影。棺椁透明盖板下,隐约可见穿着航天服的人形。
"您儿子现在住的地方。"陈默的左眼突然变成骨瓷般的纯白色,瞳孔处浮现出微缩的饕餮纹,"天宫空间站的第七号舱段。"
展馆的灯光突然频闪。借着明暗交替的瞬间,陆文渊看到陈默投在墙上的影子根本不是人形——那是棵枝桠扭曲的青铜树,树梢挂着七具棺椁的剪影。更骇人的是,他自己的影子胸口位置,赫然有个婴儿形状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