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金銮殿上,气氛异常凝重。
宝妞高坐龙椅,面色沉静地听着百官奏事。
今日的议题,从边疆战事到水利工程,再到秋收赋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直到吏部张大人出列,打破了这份平静。
“启禀女皇!”张大人躬身行礼,声若洪钟,“臣有一事,关系到我朝江山社稷,万民福祉,不得不奏。”
宝妞微微抬眉,心中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张大人请讲。”
“女皇登基以来,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实乃我朝之幸。”
张大人先是一番溢美之词,接着话锋一转,“然女皇春秋鼎盛,至今未立皇夫。古语有云,‘国有长幼,则社稷有所依’。女皇为天下之主,若无皇夫相伴,膝下无嗣,恐……恐于社稷根基有碍啊!”
张大人话音刚落,殿中立刻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张大人所言极是。”兵部李大人也出列,“女皇如今尚且年轻,若能早日诞下皇嗣,则可定民心,安社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请女皇广纳贤才,早立皇夫!”户部侍郎王大人也跟着喊道。
一时间,殿中群情激昂,纷纷劝谏。
宝妞听着这些言语,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她心里清楚,这些大臣们嘴上说的是“社稷”。
其实心里想的都是将自家的子弟送入宫中,以便更进一步。
她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诸位大臣的好意,朕心领了。”
她的声音清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然朕深知,治国之道,在于勤政。如今朝中政务繁忙,各地灾情仍有待解决,吏治也要大力整顿。”
“朕一人之力,尚且感到吃力,若将心力分散于儿女私情,恐误国误民。”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蠢蠢欲动的几位大臣,语气更添几分凌厉:“朕目前,一心忙于政事,无暇考虑个人之事。立皇夫之议,暂且搁置!”
然而,大臣们却不肯轻易放弃。
“女皇!”御史大夫赵大人出列,他向来以正直敢言着称。
但他此刻却是被自家儿子的“前途”冲昏了头脑,“臣斗胆直言,女皇虽英明神武,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无继承人。”
“若女皇迟迟不立皇夫,恐引得朝野议论,外臣观望,此非长久之计啊。”
他躬身一礼,不待宝妞回应,便已开始推荐人选:“臣斗胆向女皇推荐,犬子赵明,年方二十,文武双全,品貌非凡,亦是大家子弟,定能辅佐女皇,共创盛世!”
赵大人开了头,其他大臣们自然也不甘落后。
“女皇!”礼部吴大人紧随其后,“臣家侄吴彦,才华出众,熟读诗书,待人接物亦是温和有礼,定能侍奉女皇左右。”
“女皇!老臣的孙子,王家郎君,虽是读书人,却也有勇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