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让他们听寡人的?”楚歌冷笑。
哲忽浊笑道:“请陛下放心,草原无非谁强谁弱,可汗部落最强,所以我们奉他们为王,听从他们的号召,可谁又愿意在这草原中生活呢?”
“只要陛下认同他们是大周子民,那可全都是精良的战兵,那全都是上马能战的骑兵!只要配备足够的装备,他们就是最精锐的部队!”
哲忽浊说这话的时候带着自信和真心实意。
甚至于就算是他,只要楚歌能给他带来安宁和食物,给他带来保障,他就愿意自称大周子民。
草原环境恶劣,不是大风就是寒冷,不适合种粮,同时又每天处于争端,还没有大周的科技,连盐都是买大周。
还每天交通不便,如果不是出于无奈,谁又愿意生活在这里?
“父皇的民族共荣?”楚歌脑中快速闪过他父皇的政策。
他们大周也不只是只有大周子民也有其他的,大多是被吸纳的,还有扩建的。
毕竟加入了大周,也不能让人家抛弃原来的种族,只要宣称是大周的子弟,那就是大周百姓,民族共荣。
提倡这个的正是他老爹,这也是他老爹仁帝最值得称赞的政策。
他父皇鼓励民族共荣,提倡不管任何民族,皆大周子弟,甚至以律法的形式让所有民族的服装和节日统一合一。
至此,虽然许多种族都自认为自己是什么族,但是有一点是统一的,他们自认为是大周子弟。
当外族入侵时,这些原本的胡族往往冲在最前头,因为他们不能忍受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安宁被破坏。
而且胡族最为勇猛,作战往往不顾生命。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就算战死了,朝廷也会给他们足够的安家费。
他父皇为了能让这些外族加入进来不至于饿死,能有一个养家糊口的手艺,甚至让这些加入进来的外族会做什么就让做什么,不会做就教,卖不出去的东西,朝廷定时回收。
当然,这些东西必须是朝廷需要的。
同时赐予农田,让大周的子民教会他们怎么耕种。
实在不行能打仗就来参军,反正只有一点,绝对不能饿死!
他父皇仁是真的仁!大周的百姓饿死一个就要找当地的官员算账。
这一点上他父皇真的是做到了,因此每一个加入进来的外族都甘效死力。
这些外族人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一点。
仁帝让他们吃饱,让他们不必担惊受怕,不用每天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需要的仅仅是遵循朝廷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