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残卷生辉
钟伯用鸡毛掸子扫过《随园食单》封皮时,旧书店的木门被晨风撞出吱呀声。玻璃柜里新添了盏暖黄射灯,照着修复好的线装书页,细看能辨出茶渍晕染的梅花暗纹。
"钟老先生,这个函套需要换骨。"穿亚麻衬衫的年轻人蹲在樟木箱前,手里托着本脱线的《芥子园画谱》。古籍修复师林岸的帆布工具包摊在地上,金镶玉装订用的瓷青纸在晨光里泛着粼粼波光。
五金店小王扒着门框探头:"这破书比我爷爷岁数都大吧?"他新染的蓝发梢扫过门楣,惊得梁上燕子扑棱棱飞走。
"康熙四十年刻本。"林岸的镊子尖挑起半片蠹虫蛀蚀的纸页,"你看这饾版拱花的云纹......"
"能修成清明上河图不?"小王晃着手机凑近,"我给直播间的老铁们......"
话没说完就被钟伯的咳嗽声打断。老人把搪瓷缸往案几上重重一放,陈年普洱的香气漫出来:"修旧如旧,最忌卖弄。"
林岸却笑着接过话头:"钟老说得对,就像您书店门前的猫,晒太阳的姿势百年不变。"他忽然从工具包底层抽出个油纸包,"您上回说的糯米糨糊,我按古方加了白芨汁。"
阳光斜斜切进门内,将两代人的影子投在《齐民要术》的书页上,那些关于农耕时令的竖排字突然鲜活起来。
第二幕:二维码迷雾
张慧芳老师第叁次把手机对准取件柜屏幕时,额角已经沁出汗珠。智能柜新装的LED屏亮得刺眼,跳动的验证码像在嘲笑她握了四十年粉笔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