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溪药韵:仔花春秋》
下卷·仔花流韵润千年
第五回 市集扬名 滋味远播
光绪年间的建瓯城关,早市比晨雾醒得还早。卖菜的农妇刚把竹篮摆稳,“药仔花”的清香就漫过了青石板路。林阿婆的孙女阿秀,此时已是市集里的“仔花西施”,她的竹篮里码着分好类的药仔花:带露的嫩茎、带花的中茎、带霜的老茎,旁边摆着陶瓮,里面是酒糟腌的仔花,红亮诱人。
“阿秀妹子,来两斤炒仔花!”码头上的搬运工嗓门洪亮,他们最爱这清苦的滋味,说吃了能解乏,“昨天吃了你的仔花,扛货都觉得轻了三分!”阿秀笑着称花茎,指尖翻飞间,翠绿的茎秆便落进油纸袋:“张大哥,今天的加了点蒜末,更提味。”
有个从福州来的茶商,被摊位前的香气吸引,尝了一口酒糟仔花,顿时眼前一亮:“这东西又香又带劲,比酱菜还开胃!”他当即订了十瓮,说要带回福州给商号的伙计当佐餐。阿秀特意在瓮底垫了泽泻叶,说:“这样能保鲜,还带着点药香。”
药仔花的名气渐渐传出建瓯。有个往武夷山送货的挑夫,每次路过都要买上几斤,说山路上吃着能生津止渴,比茶水还管用。他还告诉山民:“建瓯的药仔花,是泽泻的花茎,吃着苦,却能败火,你们采了茶叶回来,配着吃正好。”
阿秀的儿子小林,脑子活泛,他把药仔花晒成干,装进小纸袋,写上“建瓯药仔花”,卖给来往的客商当伴手礼。纸袋上画着泽泻田的图案,旁边题着李秀才的诗句:“溪畔仔花藏清苦,一嚼回甘见本心。”这不起眼的花茎,竟成了建瓯的一张小名片。
第六回 医家关注 食疗入案
建瓯“回春堂”的林掌柜,是个有心人。他见百姓爱吃药仔花,便留心观察其功效,病案上记了满满一页:“王某,贩夫,暑天劳作后中暑,头晕恶心,予药仔花煮水,加薄荷少许,饮后即愈”;“李某,农妇,产后湿热,食欲不振,食酒糟仔花配粥,三日胃口渐开”。
有个秀才赶考路过建瓯,得了“口疮”,舌尖溃烂,连喝粥都疼。林掌柜让他用新鲜药仔花捣汁,加蜂蜜含漱,又让阿秀送了些清炒仔花。秀才连敷三日,口疮竟好了,他在感谢信里写道:“药仔花者,非寻常菜也,清苦能败火,甘润能生津,建瓯人识此宝,真乃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