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夏天,连着下了半月雨,泽泻田积水过深,叶子开始发黄。阿泽急了,带领村民挖沟排水,还往田里撒了些石灰(温性,能燥湿),说:“水多了伤阳,得补点‘火气’。”没过几日,叶子果然转绿,长得比以前更精神。秋收时,村民们发现,按阿泽的法子种的泽泻,根茎比野生的大一圈,色白如玉,断面的粉性更足,药效也更好。
阿泽还琢磨出“炮制”的门道:新鲜泽泻性偏寒,他教大家用黄酒蒸(“酒炙”),说“酒是阳火酿的,能减它的寒气”;要是治肾虚水肿,就用盐水泡(“盐炙”),“盐入肾,能引药归经”。这些法子传到邻村,连外乡的药农都来学,白露滩的泽泻田,渐渐扩展到数十亩,成了“救命田”。
第七卷·口传心授续薪火
阿泽四十岁那年,得了场风寒,身子大不如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把最得力的三个徒弟叫到跟前,一个教认药辨性,一个教配伍组方,一个教种植炮制。
他给认药的徒弟讲“泽泻四辨”:“辨叶,要尖如箭镞、带白霜的;辨根,要圆如珍珠、色白的;辨气,要清苦带辛的;辨味,要先苦后甘的——差一点,药效就偏了。”给组方的徒弟讲“七情要诀”:“‘相须’增力,‘相使’助功,‘相畏’减毒,‘相杀’去害,‘相恶’勿用,‘相反’禁配,‘单行’宜轻——配伍如处世,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给种药的徒弟讲“四时宜忌”:“春忌寒,夏忌涝,秋忌早,冬忌燥——顺天则收,逆天则荒。”
徒弟们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又传给自己的儿孙。村里的老人们则把阿泽的故事编成歌谣,让孩童传唱:“云梦泽,水茫茫,出了个阿泽救四方。寻得泽泻草,能把水湿降;寒配附子热配滑,四时种植有妙方。草青青,水长长,阿泽的恩情记心上……”
有外地医者来取经,村民们就带他们去看泽泻田,指给他们看阿泽当年搭的草棚遗址,讲他如何亲尝百草、如何教人种药。医者们回去后,把这些故事写进医书,虽然没提“阿泽”的名字,却记下了“云梦泽产泽泻,性味甘苦寒,能利水渗湿,治水肿”,还附了种植、炮制的法子——这便是后来《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里关于“云梦泽泻”记载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