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鹤羽仙踪,白术初现
次日天微亮,扁鹊背着药篓,独自向村后的“白云山”走去。此山虽不高,却林深草密,晨露沾衣,带着刺骨的湿寒。他边走边观察草木:崖边的黄芩性寒,能清热却不能祛湿;谷底的苍术气烈,能燥湿却恐伤脾;溪边的茯苓能利水,却少健脾之力……皆不合心意。
“脾喜温恶寒,喜燥恶湿,需得一味禀受阳坡土气,性味甘温之药。”扁鹊默念着,拨开齐腰的蒿草,向向阳的南坡走去。南坡光照充足,土色黄褐,疏松肥沃,草木也多了几分生机。忽然,一阵清风拂过,带来一缕淡香,不似花香的浓烈,倒像阳光晒过的黄土气息,温厚而清透。
他循香而去,在一片乱石丛中,发现了几株从未见过的草木。叶片呈羽状分裂,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形似鹤鸟的羽毛,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泽;茎秆直立,如青玉雕琢,高约二尺;最奇特的是根茎,从疏松的黄土中探出头来,肥白如截玉,表面有细密的皱纹,似老者额头的沧桑。
扁鹊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株,抖去泥土,根茎竟有拳头大小,形状不规则,如天然的如意。他用随身携带的石刀切开根茎,断面洁白细腻,隐约可见放射状的“菊花心”纹理,其间点缀着细密的棕黄色油点,如碎金散落在白玉上。“好药!”扁鹊眼中一亮,凑近轻嗅,那股温厚的香气更浓了,直透眉心,驱散了晨间的湿寒。
他又观察此草生长的环境:周围有几块赭红色的岩石(属火,火生土),脚下是疏松的黄土(属土),不远处有清泉流淌(属水,水润土),正是“火生土、土克水”的五行相生之地。“生于阳坡,得火土之精,其气温,其味甘,必有健脾燥湿之能!”扁鹊心中笃定,又采了几株,连同根部的泥土一起装入药篓,“此草叶片似鹤羽,根茎洁白如玉,莫非是天地赐给樊村的救星?”
第三卷:药汤初验,沉疴渐愈
扁鹊回到樊村,立刻取新鲜白术洗净,切片晒干。阳光下,白术片渐渐失去水分,颜色转为黄白,香气却愈发醇厚。他取晒干的白术五钱,放入陶罐,加井水煮沸,文火慢煎。药香袅袅升起,弥漫在村头,昏睡的病人竟有几位微微睁眼,似被这香气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