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御赐明参记》
楔子
蜀地金堂,枕龙泉山脉,临沱江之滨。城北云顶山,孤峰突起如青玉笋,山间慈云寺始建于南朝,香火绵延千年。寺周岩壑幽深,云雾常自晨间缠绕松柏,若隐若现间,似有灵草吸露而生。相传上古仓颉造字时,见此山草木有光,曾题"明"字于崖壁,墨迹渗入石髓,竟催生出一种羽状复叶、根如白蚕的药草——其根断面如凝脂,映日可见细纹如网,嗅之有草木清气混着山泉甘洌,正是后来惊动洪武大帝的金堂明参。彼时它尚无名姓,只在寺僧的药圃里静静生长,等待着与人间帝王的一段奇缘。
上卷
第一回 云顶雾隐 老僧识灵根
元至正二十五年,蜀地大旱,赤日如炙,连月无雨。云顶山慈云寺的僧人多患眼疾,轻则视物昏花,重则目赤肿痛,寺中汤药用尽,住持慧安长老也只能每日对着观音像焚香祈愿。
慧安年逾花甲,一双眼睛原是清亮如秋水,如今却蒙着层白雾,看经卷时需凑得极近。这日清晨,他拄着竹杖到后山寻泉,行至"洗眼池"边——此池传为唐代高僧用山泉洗愈眼疾之处,此刻池水深仅尺余,水底卵石间竟生着几丛异草:茎如绿玉,叶分五出如鸟羽,根须在湿泥中盘曲,色白如玉,顶端顶着细碎的白花,似撒了把碎星。
一阵山风拂过,草叶上的露珠坠入池中,荡起细微波纹。慧安俯身掬水拭眼,指尖无意中触到那草根,只觉冰凉滑腻,一股清润之气顺着指尖直窜眉心。他心中一动,想起《黄帝内经》"肝开窍于目"之说,今年岁在乙巳,五运属木,六气主火,木火相生,易灼肝阴,肝阴亏则目失所养。这草生在水湿之地,得坎水之精,色白属金,金能制木,或许正是平肝明目之物?
他小心采挖一株,带回禅房。根须洗净后,断面呈象牙白,密布细孔如筛,对着日光看,竟有淡青色光晕流转。按四气五味,其味甘淡带微苦,甘能补,苦能泄,性凉而不寒,恰合"清热不伤阴"之性。慧安取根切片,与菊花同煎,汤汁澄明如琉璃。
当晚,他先以汤汁洗眼,再饮下半碗。初时只觉眼周微凉,夜半醒来,竟能看清窗纸上的竹影纹路!连服三日,眼中白雾尽散,读经时字字分明。慧安知是灵草救了众人,遂率弟子在洗眼池周边开辟药圃,将此草移栽其中,每日晨露未干时浇灌,秋分后带土采收,切片后悬于通风处阴干——他发现,经山泉浇灌的根须更显饱满,阴干后的切片保留着淡淡的青绿,药效比日晒者胜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