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宋代,中医药炮制技术趋于规范,官方药典(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出现推动了麻黄炮制方法的标准化,其临床应用也更精细化。
- 炮制方法突破:宋代是麻黄炮制的关键发展期,首次出现“蜜炙麻黄”的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确“麻黄:去根节,蜜炒”,通过蜂蜜炒制(蜜炙)缓和麻黄的辛温峻烈之性,减少发汗之力,同时借助蜂蜜的甘润之性增强其“润肺平喘”功效,使麻黄从“专于发汗”扩展到“兼顾平喘而不伤津”,适用于体虚咳喘者(如老人、小儿或汗出后咳喘)。此外,仍保留“去节”“先煎去沫”等传统,形成“去节→净制→蜜炙”的流程。
- 临床应用分化:根据病症轻重与患者体质选择生用或炙用——生麻黄用于风寒表实无汗、重症咳喘(如《伤寒论》思路的继承);蜜炙麻黄用于表证轻或咳喘兼虚者(如《小儿药证直诀》用蜜炙麻黄治小儿咳喘,避免发汗太过)。
4. 金元时期:理论深化——炮制与“药性理论”结合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推动了对药物性能的深入探讨,麻黄的使用与炮制开始与“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结合,强调“因证施治”“因质选药”。
- 医家论述: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提出“麻黄,性温,味甘苦,气味俱薄,阳也,升也”,明确其升降浮沉之性;并指出“去节,煮三沸,去上沫,否则令人心烦”,强调炮制对药性的影响。李东垣进一步区分生用与炙用:“生用发汗,蜜炙则不发汗而平喘”,从理论上明确了炮制与功效的关联——生麻黄偏于“走表发汗”,蜜炙麻黄偏于“入里平喘”。
- 临床配伍精细化:如麻黄配桂枝(麻黄汤)发汗解表,治风寒表实;配石膏(麻杏石甘汤)清肺平喘,治肺热咳喘;配白术(麻黄加术汤)发汗祛湿,治风湿痹证,体现了“随证配伍”与“炮制适配”的结合。
5. 明清:炮制理论成熟——炮制品分化,应用场景细分
明清时期,中医药理论体系成熟,对麻黄的炮制与使用总结更系统,炮制品进一步分化(如麻黄绒),适应不同人群与病症。
- 炮制方法完善:明代《本草纲目》总结历代炮制经验,明确“麻黄:凡用,去根节,水煮十余沸,掠去浮沫,晒干用。若蜜炙,先煮去沫,再以蜜拌炒”,强调“去沫”“去节”“蜜炙”的核心步骤。清代《炮炙大法》《本草逢原》等进一步细化:如“麻黄绒”(将麻黄捣成绒状)用于小儿、老人或体虚者,通过破坏纤维结构、缓和药性,减少刺激,适用于轻证表寒或咳喘;蜜炙麻黄则“润肺而不燥,平喘而不泄”,多用于肺虚久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