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弟子“卫汛”,将麻黄汤的应用扩展到“水肿”病。他用麻黄配生姜皮、白术,治好了一位“风水浮肿”的农夫,农夫服药后,尿量增多,水肿渐消。卫汛感叹:“麻黄利水,非独发汗,更能通调水道,此乃神农未及之言也。”
《伤寒论》传入北陆时,石荆的孙子“石雷”,在麻黄祠前将书简供于神农像前,焚香三炷:“神农尝草,仲景立方,天地草木之灵,终成救人之道。”
第七章:药王弘新义,蜜炙启新途
时光流转,至唐代,药王孙思邈北游至秦岭。他见北陆医者用麻黄多为“生用”,虽发汗力强,却易伤正气,便在麻黄圃旁搭起茅屋,研究“蜜炙麻黄”之法。
孙思邈取炼蜜与麻黄同炒,发现蜜炙后的麻黄,辛散之性减弱,润肺之力增强。他在《千金要方》中记载:“蜜炙麻黄,味甘而润,可缓急平喘,尤宜于体虚咳喘者。”他还创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麻黄配石膏,治疗“肺热咳喘”,疗效如神。
有个患“热哮”的孩童,咳喘不止,面红目赤,孙思邈用蜜炙麻黄配石膏、杏仁、甘草,一剂药下去,孩童喘止热退,家长感激涕零:“药王神方,真乃救星!”
孙思邈还将麻黄的应用扩展到“中风”病。他在《千金方》中记载“小续命汤”,用麻黄配桂枝、防风、附子,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有位老妇人中风后口眼歪斜,四肢麻木,孙思邈用小续命汤加减,老妇人服药月余,竟能拄杖而行。
离开秦岭时,孙思邈在麻黄祠题诗一首:“神农遗草散寒邪,仲景立方定乾坤;蜜炙麻黄添新义,药王再续本草魂。”此诗被刻在祠内石碑上,成为后世医者的座右铭。
第八章:本草入经典,麻黄耀千秋
明代,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特辟“麻黄”专条,详细记载其性味、归经、功效及配伍。他在书中写道:“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此千古不易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