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藭品汇》
楔子
蜀山深处的玄圃,是被云絮捧着的。春时,云絮蘸着朱砂泉的胭脂,染得崖畔的杜鹃比霞还艳;夏日常裹着楠木的清苦,漫过天麻架下的苔藓;秋来便驮着野菊的寒香,坠向川贝母生长的石缝;冬日又化作雪蚕,把千年茯苓的菌丝捂得绵密如织。就在这云生云灭、雾聚雾散之间,一丛丛羽状复叶的草木立在丹霞岩下——春苗带紫晕,夏叶叠青羽,秋花攒碎雪,冬根蟠赤壤。山民唤它"香果",因它断口处飘出的辛香能绕着竹楼转三圈;药农称它"马衔芎藭",说马群生病时总爱衔它的叶子;而懂行的医者,早已从它那股直冲天灵盖的清气里,窥出"上行治脑"的玄机。直到数百年后,李时珍握着它的块根,在《本草纲目》的竹简上写下"芎藭"二字,那些散落在山林、药篓、马厩里的名字,才终于汇成一条与天地共鸣的河。
上卷
第一回 丹霞蕴奇质 辛香初得名
玄圃的土,是女娲炼石时飞溅的火星坠地凝成的。丹霞岩下那片坡地尤殊,红壤里嵌着细碎的云母,雨过之后,日头一晒,便泛出点点金光,像撒了把碎金。当地老药农说,这土吸了三千年的日精,攒了八百年的火气,才能养出带"魂"的草木。
不知是哪年清明,一道惊雷劈开崖壁,震落的碎石砸在红壤里,竟蹦出粒比谷种还小的草籽。那草籽沾了丹霞土的热气,三日便顶破种皮,冒出个紫中带绿的芽尖——这便是芎藭的第一缕灵识。它探着身子往上钻,触到的第一缕风带着崖柏的清香,混着朱砂泉的甘冽,这是"燥金之气",属肺,故后来芎藭的叶总带着股清苦的香,入肺经的本事便从这时种下了。
长到半尺高时,它已能辨出山中的阴阳消长。那年夏至,山洪冲毁了山下的药田,水汽漫上山坡,周遭的草木都蔫了头,唯独它的叶片愈发油亮。原来它的根须往丹霞岩深处扎了三寸,吸到了岩层里的火气,"火能克水",竟在潮湿里长出了精神。这时节,它的茎秆开始透出辛香,不是花椒的烈,也不是生姜的冲,是种清越的香,像崖缝里漏出的笛声,能绕着人的鼻尖打旋。有个采药的姑娘路过,被这香味勾住脚步,蹲下来摘了片叶子揉碎,香得她打了个喷嚏:"这草好香,就叫'香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