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芬记:幽草凝香映素心》
楔子
咸淳七年的暮春,衢州龙游县的溪畔茅庐,被一场夜雨洗得透亮。篱院东侧的药圃里,几株川芎长得正旺,翠茎如碧玉簪斜插土中,顶端的蓝紫花穗攒成星簇,风过处,细碎的花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把股清辛的香送进窗内——那里,刚卸任归乡的方一夔正临窗翻着《楚辞》,鼻尖萦绕的药香,竟比案头的墨香更能定心神。
他放下书卷,望着雨中的川芎,指尖无意识地在案上写下“清芬袭肌骨,岁久亦不消”。墨迹未干,字里的深意已在雨雾中慢慢晕开。这川芎是他去年从蜀地带回的种,移栽到溪畔后,便成了他隐居生活的知己。看它经春寒而不凋,历梅雨而不腐,悟它香气穿透岁月的韧性,竟比朝堂上的沉浮更能让他明白“永恒”二字的分量。
“先生,这川芎的香,雨里闻着更清了。”药童阿砚挎着竹篮进来,篮里盛着刚采的春笋,“方才去溪边浣纱,王阿婆说,您院里的香顺着溪水飘到她家,连腌菜的坛子都带了股药气,说比香花香得正。”
方一夔莞尔,起身走到药圃边。雨水顺着川芎的叶片滚落,在根际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花穗的影子。他忽然想起在临安为官时,同僚皆以熏香炫富,唯有他案头常摆着束干川芎,说“此香不浮,能醒俗心”。那时只当是文人雅好,如今在这溪畔茅庐,才懂这香气里藏着的,原是“任世事流转,我自岿然”的底气。
上卷
第一回:溪畔植芎苗,雨润初含香
方一夔的溪畔茅庐,原是祖上传下的旧宅,他归乡后亲手翻修,特意在篱院东侧辟了半亩药圃,除了种些寻常药草,最上心的便是那畦川芎。蜀地带回的种籽,经他温水浸种三日,春分那日亲手播下,如今刚过谷雨,苗已长到尺许高,叶片边缘的锯齿像被玉刀裁过,摸上去带着层细绒,沾了雨珠,亮得像镀了层银。
“先生,这苗得间苗了。”阿砚蹲在圃边,手里捏着把竹剪,看着挤在一处的幼苗,“太密了,根须缠在一块,香就透不出来了。”方一夔点头,接过竹剪,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草木:“你看这株,茎秆偏黄,是被旁边的苗遮了光,留不得;那株叶尖发焦,是沾了晨露后被日头直晒,也留不得。”
他边剪边说,声音混着雨声落在圃里:“草木跟人一样,得有自己的地界。挤在一处,不光长不壮,连性子都会被磨得含糊。这川芎要的是清芬,就得让它在疏朗里透气,香才能钻透肌骨。”阿砚跟着学,指尖被叶汁染得发绿,倒像是沾了抹洗不掉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