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芳记:东厅药圃悟天和》
楔子
庆历八年的暮春,汴京中书东厅的药圃,被一场夜雨洗得透亮。青石板铺就的小径旁,一畦川芎长得正旺,翠茎如攒玉,细叶似裁纨,顶端的碎白花攒成穗,在微风里轻轻颤,把股清辛的香送进厅内——那里,参知政事韩琦正临窗批阅奏章,鼻尖萦绕的药香,竟比案头的墨香更能定心神。
他放下朱笔,望着窗外的川芎,想起前日写下的《中书东厅十咏·其六·芎》:“蘼芜嘉种列群芳,御湿前推药品良。”笔尖的墨迹未干,字里行间的深意却已在药香里慢慢晕开。这川芎,自去年移栽到东厅,便成了他公务之余的慰藉,看它随四时而荣枯,悟它与天地之气相感,竟比读千卷书更能体会“天人合一”的真意。
“苏园头,这川芎的叶色,比昨日更润了。”韩琦唤来打理药圃的园丁苏老汉。苏老汉佝偻着背,手里捏着把竹剪,正给川芎修杂枝,闻言直起身笑道:“回相公,昨夜的雨下得匀,土气松了,潮气足了,叶自然润。这草啊,比人懂事,顺了天候,就长得精神。”
韩琦颔首,目光落在川芎的根部——那里的土微微隆起,像藏着天地的秘密。他忽然想起幼时在相州老家,祖母用川芎治好了叔父的湿痹,那时老人家说:“草木生天地间,吸风饮露,早把治人的法子刻在根里了,就看你懂不懂顺天取用。”如今在这中书东厅的药圃里,他似乎真的摸到了那“顺天”的脉络。
上卷
第一回:东厅药圃植嘉种,时序流转见天工
中书东厅的药圃,原是块闲置的空地,韩琦来此任职后,亲自规划,种了二十余种草药,以芎、芷、菊、薇为主,其中川芎占了最向阳的一畦。苏老汉说,这是“借厅前的日头,养蜀地的灵根”——汴京的土虽不如蜀地肥沃,却得皇城的地气,又有专人侍弄,倒也养得川芎茎直叶茂。
清明刚过,苏老汉忙着给川芎分株。他的动作极轻,竹刀入土三分,便停住,用手轻轻掰开丛生的根茎,每株只留三两根须,其余的剪掉:“相公您看,这川芎喜疏不喜密,就像朝堂设官,各司其职才有序。留多了,根须缠在一处,土气不通,反倒长不壮。”
韩琦蹲在畦边细看,见分好的苗株青中带紫,茎节处鼓着小小的芽,像攒着劲儿要往上蹿。“何时移栽最宜?”他问。苏老汉指着天边的云:“得等西南风起,那是蜀地来的信,带着潮气,移栽了易活。若遇着北风,寒气重,苗根容易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