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 解析:
《中庸》以“诚”为核心,构建了“天命—人性—教化”的贯通体系。“天命”赋予人善性,人通过“率性”(遵循本性)与“修道”(修养教化)回归天道。最高境界是“至诚”者通过“尽性”参与天地化育,实现“与天地参”(即与天地并列为三)的终极合一。这一思想将伦理实践与宇宙秩序紧密绑定,成为儒家“天人合一”的纲领性表述。
二、汉代:天人感应的政治化阐释
5.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同构与灾异谴告
- 原文: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深察名号》)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立元神》)
- 解析:
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人副天数”(人体结构与自然对应)和“天人感应”理论。他认为君主作为“天子”需“法天而行”,若失德则天降灾异警示(如地震、蝗灾),若行仁政则现祥瑞(如嘉禾、凤凰)。这一思想虽带有神学色彩,却将“天人合一”与政治伦理结合,强化了儒家对社会秩序的干预力。
三、宋明理学:天理与心性的本体论统一
6. 张载《正蒙》:气一元论下的天人合一
- 原文:
“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乾称》)
- 解析:
张载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以“气”为万物本原,认为人与万物皆由“气”构成,本性相通(“天地之帅吾其性”)。通过“穷理尽性”的修养,人可超越个体局限,达到“民胞物与”(视人民为同胞、万物为伙伴)的境界,实现与天地万物的精神统一。
7. 程颢《二程遗书》:天人本无二
- 原文: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遗书》卷二上)
- 解析:
程颢认为“天”即“理”,人与天地万物同具“生生之理”。“仁”作为天地之心,要求人破除私欲,以“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实现天人合一。这种“一体之仁”超越了先秦儒家的伦理范畴,将“天人合一”升华为一种宇宙生命的整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