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与天人合一相关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与天人合一相关的理论(2 / 2)

孔子对“天”的态度较为务实,既保留了“天”的超越性(“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又将其与人间伦理结合。他提出“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这里的“天命”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不可违背的道德法则(如“仁”“礼”)。孔子认为,“人”的使命是通过“克己复礼”践行“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畏天命”并非恐惧,而是对道德本源的敬畏;通过“修德”,人可使自身行为符合“天”的道德秩序,即“德配天地”——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起点:以“德”为中介,连接“天”(道德本体)与“人”(道德实践)。

2.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贯通路径

孟子明确将“天”定义为道德本源,“人”的本性(“性”)是“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即“善性”(仁、义、礼、智)源于“天”。因此,“天人合一”的核心是“性天合一”,而实现路径是“尽心—知性—知天”:

- “尽心”:充分发挥人的本心(“恻隐之心”等四端);

- “知性”:通过“尽心”领悟自身善性的本源;

- “知天”:最终明白善性源于“天”,从而“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

孟子的“合一”是“内在超越”:人不必外求神灵,只需向内修养本心,即可与“天”(道德本体)相通。他还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认为天地万物的道德意义已内在于人,真诚地践行本性,就是与天合一的快乐。

3. 《中庸》:“致中和”与“参赞化育”

战国后期的《中庸》(儒家经典)进一步系统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赋予人“性”(善性),遵循本性行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明确“天—性—道—教”的贯通链条。其核心是“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人的本性(源于天)的本然状态,“和”是遵循本性的和谐状态;人通过“致中和”(修养到中和境界),不仅能实现自身的完善,还能辅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参赞天地之化育”),达到“与天地参”(与天地并立为三)的境界。这种“合一”不是被动顺应,而是主动参与天地秩序的构建,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点。

最新小说: 副本求生: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他又争又抢 盾勇: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无敌登场 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