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神农本草经》奠定基础后,历代医家对猪苓的应用不断深化:
-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补充了猪苓的产地、采收方法及炮制要点(如“削去黑皮乃秤之”),使药用规范更趋完善。
- 唐宋时期:《本草图经》明确记载猪苓“利水道”的功效,并扩展其应用范围至淋证、水肿等。唐代《千金方》更将其与其他利水药配伍,形成治疗妊娠水肿的经典方剂。
- 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系统梳理猪苓的性味、归经及禁忌,强调其“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的临床价值,并警示“阴虚者慎用”。清代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进一步从五行理论阐释猪苓汤的配伍逻辑,赋予方剂哲学深度。
四、结论
综合文献考证与药学发展脉络,猪苓作为中药材的明确药用始于汉代,其功效与应用在《神农本草经》中已形成体系。尽管先秦时期的“豕零”可能为其早期名称,但缺乏直接证据支持药用实践。秦汉以降,随着《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经典着作的推动,猪苓逐渐成为中医利水渗湿的核心药物,其临床价值至今仍被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