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摆摆手,声音发虚:"怕是吃坏了......从昨天起就上吐下泻,肚子里咕噜噜响,浑身发沉,像是灌了铅。"陈墨见他眼白泛黄,舌苔厚腻,脉滑而数,心里已有了数——这是湿热困脾,水湿运化失常,正是《神农本草经》里说的"猪苓主痃疟,利水道"的对症之症。
"你这是湿热郁于中焦,得利水渗湿才能解。"陈墨一边说,一边从药篓里翻出些自带的苍术、厚朴,"先嚼几片苍术化化湿,我去前头找找猪苓,这东西才是治根的。"山民一听,急了:"后生可别乱来!大黑沟的猪苓有山神看着,采了就得献,不然......"话没说完,又捂着肚子痛哼起来。
陈墨望着沟深处缭绕的云雾,心里犯了嘀咕。医书里只写了猪苓的性味功效,却没提过什么山神规矩。他自幼跟着父亲识药,只知"药采有时,用当合度",顺应时节采摘,对症入药,便是对草木的敬重。这"先得者献山神"的说法,倒像是民间的附会。可看着山民痛苦的模样,他咬了咬牙:"不管啥规矩,先找到药救人再说。"
二、腐土藏珍 阴阳相济
大黑沟的阴坡,是猪苓的乐土。陈墨循着医书里"生山谷"的记载,专挑那些松栎混交、腐叶厚积的地方下锄。土是黑褐色的,一锄下去,能闻到陈年落叶发酵的微酸气,混着一种特殊的清苦——那是猪苓菌丝在土壤里呼吸的味道。
他蹲下身,用手拨开表层的腐叶,果然见土中埋着几颗不规则的块状物,外皮黑褐如炭,像被山火燎过,却又透着水润的光泽。这便是猪苓了。陈墨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剥离周围的泥土,生怕伤了它的须根——他知道,猪苓是靠蜜环菌提供养分的,这菌根相附的关系,恰如中医里说的"阴阳相济",缺一不可。
"原来如此。"陈墨看着猪苓与蜜环菌缠绕的根须,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万物皆有阴阳,药石亦然。猪苓生于阴湿,却能利水渗湿,是借阴中之阳,化体内之湿邪。"他掂量着手里的猪苓,外皮属阴,内里白肉属阳;生于腐土属阴,能通水道属阳,这不正是阴阳平衡的写照吗?
正想着,忽听身后传来窸窣声。回头一看,是个须发皆白的老采药人,背着半篓猪苓,正往鹰嘴岩的方向走。"后生,挖到啦?"老人笑着打招呼,"头一兜可得装满那藤袋,不然山神可不依。"陈墨问:"老伯,这猪苓明明是草木之精,山神为何偏要它?"
老人往石上啐了口烟袋锅:"你看这沟里,春多雨,夏多湿,山里人最易犯水肿、黄疸。猪苓是啥?是老天爷派来的利水将军!山神要这头份的,不是贪嘴,是要咱们记着,好东西得先敬天地,再济世人。"说罢,指了指鹰嘴岩:"你看那藤袋,用了几十年,烂了就换,都是用沟里的老葛藤编的,不伤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