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郎服药五日,畏寒减;半月后,口干消,能食粥;月余,可下地耕作。李明对村民解曰:“此证若单补阳,则阴更伤;单滋阴,则阳更衰。石斛入胃经,能化生津液,助附子温阳而不燥;附子入肾经,能鼓动阳气,助石斛滋阴而不寒。此乃‘七情’中‘相畏’为用,如夫妻相和,刚柔相济。”
此事传开,“附子配石斛”治虚劳的方子,成了保山农家的“救命方”。李明依“春生”之候,在紫霞庐旁开辟药圃,试种石斛,记录其“三月发苗,六月开花,九月结实”的生长规律,与《礼记·月令》“孟春草木萌动”“季秋草木黄落”相印证,更知“道法自然”非虚言。
第七回 湿热郁阻起时疫,七情配伍显奇功
又逢庚子年,“土运不及”(五运),“少阳相火”加临(六气),保山春夏之交阴雨连绵,河道泛浊,湿热蒸腾,竟起“暑湿疫”:患者先是恶寒发热,继而胸闷呕吐,身目发黄(黄疸),小便如浓茶。一时间,村中哭声四起,药铺药材告罄。
李明查古籍,见《肘后备急方》载“黄疸病,以茵陈蒿为主”,然村中茵陈已尽。焦急间,忽忆紫菀仙子曾言:“万物相生相克,本地草木皆可入药,需观其性味,随证配伍。”遂带村民入山,寻得“土茯苓”(甘淡平,利湿解毒)、“垂盆草”(甘淡凉,清热利湿),又取紫霞崖石斛,三者配伍:石斛五钱(滋阴护胃,防利湿伤阴),土茯苓一两(利湿解毒),垂盆草五钱(清热退黄),加生姜三片(和胃止呕,制三药之凉)。
此法源于“七情”中的“相使”:石斛为君,护胃阴;土茯苓、垂盆草为臣,攻湿热;生姜为佐,调和胃气。村民张某,染疫已七日,黄疸如金,呕吐不止,服此方三剂,呕吐止;七剂,黄疸褪;半月,痊愈。李明将此方刻于紫霞庐石壁,注曰:“湿热之邪,易伤阴液,若单用利湿药,如竭泽而渔,必留后患。加石斛,则利湿而不伤正,如舟行水上,载药以驱邪。”
此法未载于当时医书,全凭李明依“湿热伤阴”之理自创,恰是“实践先于文献”的明证。后来清代《滇南本草》收录此方,注“采自保山民间,治湿热黄疸有神效”,正是“口传知识”入典之例。
第八回 药脉传承融方志,紫霞化草续仙缘
光阴荏苒,李明已鬓发斑白,将石斛种植、炮制、配伍之法,口传于子李忠,嘱曰:“治肺燥,配麦冬、玉竹;治消渴,配知母、葛根;治虚劳,配附子、白术;治湿热,配土茯苓、垂盆草——需记‘药无定方,合证则灵’。”又取历年病案,编成《紫霞崖药录》,虽未刊印,却在保山医者间手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