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用葎草治疗肺结核、胃溃疡、泌尿系感染等。曾以葎草120g煎汤冲服乌贝散治愈邓树君的肺结核合并胃溃疡,患者服用半年后症状全消。其经验强调葎草“清热解毒不伤正,化瘀散结不耗气”的特点。
2. 张觉人(四川名医)
指出葎草对肺结核、尿路感染、皮肤疮癣有独特疗效,尤其推崇其外用治瘰疬、毒虫咬伤的传统方法。
3. 万密斋(明代儿科名医)
虽未直接使用葎草,但其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的思路,与葎草外洗治疗湿热泻痢的民间经验形成互补,体现“内外同治”的中医特色。
三、名医应用的核心方向与配伍特点
1. 清热利湿,通淋消肿
- 泌尿系疾病:葎草与海金沙、石韦等配伍(如王传航的双虎通关丸),用于热淋涩痛、水肿;与白茅根、冰糖同用(民间验方),治疗尿路感染。
- 风湿痹痛:朱良春以葎草配虎杖、寒水石,针对湿热痹阻关节红肿热痛,疗效显着。
2.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 皮肤疮疡:鲜品捣烂外敷(如《外科大成》治痈肿),或与蒲公英、金银花配伍,增强抗炎抑菌作用。
- 结核类疾病:陈源生、徐书等以葎草配合百部、黄精等抗痨药,治疗肺结核潮热、瘰疬,现代研究证实其含黄酮类成分具有抑菌活性。
3. 退热除蒸,扶正祛邪
- 虚热不退:朱良春用葎草配白薇、桂枝汤,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徐书以葎草单味煎服,3天内可使午后低热(38℃左右)消退。
- 肿瘤辅助:刘尚义在肺癌化疗后阴虚发热方中加入葎草,利用其退热利湿之功,缓解放化疗副作用。
4. 活血通络,兼顾脾胃
- 瘀血证:李时珍记载葎草“主瘀血”,现代名医在前列腺增生、妇科瘀血证中,常以葎草配合活血药(如桃仁、莪术),化瘀而不伤正。
- 脾胃保护:陈源生治疗胃溃疡时,以葎草煎汤冲服乌贝散,既清热解毒又护胃制酸,体现“攻补兼施”的配伍智慧。
四、名医应用的共性与创新
1. 药性认知的一致性
历代名医均认同葎草“苦寒清利”的药性,强调其“清热而不峻烈,利湿而不伤阴”的特点,尤其适合湿热、热毒证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