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折·芡实采撷·阴阳同收
未时三刻,城郊“千亩芡田”中,绿荷凋零,芡实叶如巨大的青紫色盾牌,中央凸起的果实如肾,布满尖刺。罗汉果仙子选中三株“阴阳芡”——一株生于池心(属阴),果实饱满多浆;一株长于池边(属阳),果实坚实少液;一株缠于莲藕(属金),果实半青半红。她命阿楠在子时(23-1点,肾经当令)采摘阴芡实,竹青在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收取阳芡实,分别盛入“坎”“离”二卦象的陶罐。
“阴芡实得地之阴精,性黏涩,专补肾脏;阳芡实得天之阳气,性温通,专补脾土。”仙子解释,“《本草经百种录》云‘芡实味甘而带涩,其色黄,其形圆,故能入脾补肾’,今分阴阳而采,更合‘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阿楠见阴芡实果肉呈紫黑色,阳芡实呈金黄色,奇道:“此乃‘北方黑水,中央黄土’的应兆!”
采集至卯时(5-7点,大肠经当令),忽见中央芡实叶上的刺竟排列成“固”字,仙子以“玄武匕”舀取叶心露珠,匕柄刻着“肾主封藏”四字。竹青化作水鸟,叼来一枚莲子,莲子落入阳芡实罐中,竟自动与芡实分层——莲子居上(属火),芡实居下(属水),如“水火既济”之象。
当最后一颗阴芡实入罐,芡田中突然升起薄雾,雾中隐约可见上古先民采摘芡实的身影,手中捧着的陶罐上刻着“脾肾同治”的古篆,与仙子手中的卦象陶罐遥相呼应。
第三折·粥方秘制·七情和合
戌时正,济生堂后厨的“土水炉”中,三口陶罐分别熬制不同粥方:
- 肾阳虚方:阳芡实(君)、熟附子(臣)、干姜(佐)、罗汉果(使),加少许肉桂粉,以“地火”(土炉文火)慢熬,粥成后呈金黄色,散发着附子的辛热与罗汉果的甜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