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堂乘船去普陀山进香,途经陈阿水的渔船,闻声赶来。他掀开舱帘,一股浓重的血腥气夹杂着海水的咸涩扑面而来。陈阿水面色如纸,唇甲青紫,舌苔黄燥开裂,正是《岭南采药录》中“肺热伤阴,迫血妄行”的危象。“快取蜜饯!”王瑞堂转身对船家喊道,“再找个雪梨,去皮核!”
铜锅在船头架起,王瑞堂亲自掌勺,将五枚蜜饯和半个雪梨投入沸水中。水沸三滚后,汤汁呈淡金色,表面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陈阿水被扶起,用汤匙缓缓灌下,刚咽下两口,便剧烈咳嗽起来,吐出大块血痰,竟比之前稀薄许多,血色也从鲜红转为暗红。王瑞堂观察着咳出的血块,见周围裹着一层透明黏液,恰似蜜饯的凉润之气将燥火层层包裹而出。
三日后,陈阿水竟能扶着船桅站立,咳出的血痰已完全消失。同村渔夫围聚在“瑞生堂”前,听他讲述奇迹:“喝了那汤,就像有冰块在肺里化开来,火就灭了。”此事被《申报》记者林秋生获悉,他乘船至宁波,亲自见证陈阿水的康复,在头版刊登《甬江奇事:西洋神参救渔夫》,文中细节栩栩如生:“其汤入喉,若冰泉沁肺,血随痰化,竟如朝露遇日,瞬间消散。”配图中,陈阿水站在船头撒网,网中竟有金色鱼群跳跃,与王瑞堂作坊外“金生水”的异象暗合。
三、申报纸页的药性扩散
《申报》的报道如春日惊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上海“雷允上”药铺率先效仿,推出加入川贝的“润肺蜜饯”,包装上印着“京都太医院验方”;广州“陈李济”则将西洋参与陈皮共制,创出“顺气蜜饯”,宣称“一口顺气,三日化痰”;就连北京的“同仁堂”也放下身段,推出精致的锡盒包装,专供八旗子弟消暑。
苏州城的“童涵春堂”别出心裁,在蜜饯中加入玫瑰花瓣,制成“养颜参饯”,每盒附赠香粉一小包,成为闺中女子的新宠;杭州“胡庆余堂”更将蜜饯与月饼结合,在中秋推出“参饯月饼”,内馅用西洋参、桂圆、核桃制成,号称“赏月不燥,团圆有方”,远销至北京,连颐和园的宫女都托人代购。
然而,争议随之而来。徽州药商联名上书《医药汇通》,称“西洋参虽凉润,然味苦性寒,久服必伤脾阳,蜜饯不过是甜药惑众”。王瑞堂在《申报》撰文反驳,引用《本草纲目拾遗》:“西洋参,甘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蜜饯以桂圆佐之,取‘阴中求阳’之意,非蛮用寒凉也。”他还邀请徽州名医叶天士后人叶明溪前来宁波,现场演示蜜饯的“土金相生”之效,最终以实证平息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