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她挥手示意药童布下“二十四水阵”:茯苓居北方水位,泽泻立东北水湿位,猪苓镇西北水寒位,薏苡仁、赤小豆等分守中央四隅,其余药童按“三焦分治”之法,上焦药(通草)布于枝头,中焦药(茯苓)布于茎干,下焦药(车前子)布于根部。二十四药童同时施法,药香化作二十四道清泉,如二十四节气之水,环绕山茱萸。
痰饮珠遇渗湿药,竟如冰雪遇暖阳,黏液逐渐化作清水,顺着茎干流入“二十四水阵”,从根部渗出的水洼也渐渐消退。然而燥屎块却因此更加干裂,裂纹中竟冒出青烟,显是“渗湿伤津”之过——青烟如土雾升空,竟暗合“土虚气陷”的五行失衡之理。
三·燥云论丹 苦温欲燥湿
巳时三刻,东北方向扬起阵阵尘土,一位身着土黄色道袍的真人驾黄云而至。他手持《神农本草经》竹简,腰间悬着燥药囊,正是掌管燥药的燥云真人。其周身环绕十二味燥湿药,以苍术、厚朴、陈皮为首,砂仁、白豆蔻、草果次之,组成“燥湿十二将”。
“浊溪仙子差矣!”燥云声如夯土,“脾为湿土,其性喜燥,今湿困脾土,当以苦温之药燥之。《名医别录》言:‘苍术,除湿发汗,健脾安神。’厚朴苦温,下气除满;陈皮辛温,理气和中。此三药如烈日当空,可晒千顷湿田,正合‘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之法。”
言毕,他抛出“燥湿十二将”,药末如黄砂漫卷,在山茱萸右株周围形成“燥土结界”。苍术居中央土位,厚朴立西南坤土位,陈皮驻东北艮土位,砂仁、豆蔻分守四隅。燥屎块遇燥湿药,竟如旱苗得雨,裂纹逐渐愈合,表面泛起油润光泽,却有热气蒸腾而上,显出“燥烈伤阴”之态——热气如土焦气逆,竟暗合“土燥生火”的五行亢盛之象。
痰饮珠则受燥气所迫,重新凝结成胶状,左株叶片黏液增厚,如人之水肿,竟是“燥胜则干,反致津凝”的病理逆转。青黛细观叶片,见黏液中竟隐约有“脾湿未去,胃阴已伤”八字,叶脉间渗出淡黄色汁液,如脾之津液耗伤。
四·仲景点化 健脾需温运
午时正,天际传来朗朗书声,一位身着白色儒袍的长者驾云而至。他手持《伤寒杂病论》竹简,腰间悬着“经方”药囊,正是医圣张仲景仙师。其身后随一童子,肩挑“脾胃论”经箱,箱角刻着“保胃气,存津液”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