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黄解释道:"湿热毒邪壅滞肠道,如河堤决口,需'通其决口,导其下流'。方才用大黄通腑,使湿热从魄门而出,此乃'痢初忌涩,宜通利'之理。"
三、湿热君至:三焦壅塞象
就在此时,太极潭的黄绿色泡沫突然汇聚成巨怪。它身躯如发酵的面团,表面布满脓疱状凸起,每颗脓疱都渗出不同颜色的液体,头顶戴着用败酱草编织的"浊阴冠"——正是玄冥使者座下"湿热君"。
"木运当令?我看是湿热称王!"湿热君挥动布满黏液的手臂,甩出无数"湿热弹",每颗弹丸炸开后形成不同的病理区域:青色为湿重于热(脾),红色为热重于湿(胃),黄色为湿热并重(大肠),"今岁风火生湿,我便借这'三焦壅塞',让你尝尝'上吐下泻'之苦!"
川大黄顿感上焦(心肺)闷热欲呕,中焦(脾胃)痞满胀痛,下焦(大肠)里急后重,正是"湿热痢疾"的典型表现。他急运"芍药汤"之意,以白芍养血和营(肝),木香行气导滞(脾),槟榔消积下气(胃),再用大黄攻积泻热(大肠),四药合用如"通调三焦"。
但见药田中的川大黄植株自动分枝,分别对应三焦:上部枝叶化作白芍虚影(柔肝),中部茎秆化作木香虚影(理气),下部根系化作槟榔虚影(消积)。三股药气汇聚成"导滞箭",箭身刻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条文。
湿热君见势,挥动手臂招来"五湿邪":寒湿(脾)、暑湿(胃)、风湿(大肠)、痰湿(三焦)、水湿(膀胱)。五团不同质地的湿气腾空而起,竟组成"湿困三焦阵",将导滞箭压制得寸步难行。
四、黄龙清肠:苦寒直折法
湿热君趁势逼近,手臂上的脓疱爆裂,流出的毒液在地面汇成"腐秽河",河中漂浮着无数写有"滞瘀毒"的咒符。川大黄顿感大肠部位如被滚烫的泥浆灌注,里急后重感愈发强烈,他想起《景岳全书》中"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之语,急施"白头翁汤"绝技,以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四药化作"苦寒四将"。
白头翁如白袍将军,直入血分(大肠)清湿热、凉血毒;黄柏如黑衣力士,泻下焦(肾)湿热;黄连如黄甲先锋,燥中焦(脾)湿邪;秦皮如青衫谋士,收涩大肠(肝)。四将合围,竟在腐秽河中开辟出"清肠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