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鳞君率药灵童至两仪鼎前,只见鼎内阴阳二气如龙虎相斗,黑气旋涡(阴)与白气旋涡(阳)互不交融。他运转火土之气于掌心,鳞片间迸出赤黄二色光纹,在鼎中勾勒出“脾胃为中宫”的卦象——艮卦(土)居中央,震卦(木)、兑卦(金)、离卦(火)、坎卦(水)环绕,形成“土载四行”的格局。
“脾属太阴湿土,胃属阳明燥土,二者合为中宫,斡旋四脏。”他取出红景天根茎,其横切面竟呈现出太极图状的纹理,“红景天色赤属火,质润属水,生长于高原属土,恰合‘火生土、土载水’的五行生克之理,故能兼调脾胃寒热。”
藏红花仙子手持药秤:“君药剂量当最重,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今红景天用五钱,干姜三钱,黄连一钱,正是‘君一臣二,佐使自如’的配伍之道。”
雪莲花仙姑仍有疑虑:“黄连苦寒,不会伤脾阳吗?”
“妙就妙在干姜与黄连的比例。”赤鳞君转动鼎中叶轮,使干姜与黄连在鼎中形成“寒热对流”,“干姜三倍于黄连,既制其苦寒之性,又留其清胃之用。正如《内经》所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鼎中忽然冒出奇香,黑(阴)白(阳)二气竟被红景天的赤黄色光芒吸引,逐渐向中央汇聚。赤鳞君趁机加入炙甘草与半夏,二药如粘合剂,将寒热二气糅合成温润的土黄色云雾——这是脾胃之气调和的征兆。
第三折 佐使和合·九宫药阵复枢机
秋分正日,赤鳞君在药圃布下“九宫和中阵”。中央为红景天(君药),乾位干姜(热臣),兑位黄连(寒佐),震位陈皮(理气使),巽位茯苓(利湿使),坎位炙甘草(调和使),离位生姜(温胃使),艮位白术(健脾使),坤位大枣(养血使)。九味药对应九宫,形成“中宫坐镇,八方响应”的格局。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他向药灵童解释,“乾位干姜温脾阳,兑位黄连清胃热,此为‘寒热平调’;震位陈皮理气除痞,巽位茯苓渗湿和中,此为‘升降并施’;其余四使,或温胃,或健脾,或养血,共成调和之功。”
藏红花仙子站在离位,突然惊呼:“看鼎中!”但见两仪鼎的阴阳鱼纹路正在修复,中央土黄色云雾化作脾胃的投影,清气(阳)上升为云,浊气(阴)下降为雨,正是“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正常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