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未落,帐外突然刮起"龙吸水"般的旋风,卷着冰雪直扑药篓。赤鳞君眼疾手快,以鳞片击落风中夹杂的冰晶,却见冰晶落地后化作黑色虫形,正是《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寒疝虫"——此乃寒邪凝聚所化,最喜藏匿于肝经募穴。
"看来伏寒已化形为祟。"赤鳞君鳞片乍起,化作赤龙虚影,"小茯,以陈皮、生姜煎汤,先开鬼门(发汗);小术,用吴茱萸熨敷神阙穴,温通厥阴。吾去冰窟探其根源。"
万仞冰窟内,寒气如刀割面。赤鳞君循着凉气最盛处寻去,忽见洞壁上结着青紫色的"肝寒冰",冰层里隐约可见无数虫形阴影蠕动。他想起《灵枢·经筋》所言"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寒则阴缩入",这冰窟竟与人体肝经的"阴器"相应,实为天地之大穴位。
第三节 汗法通阳 辛散醒脾
赤鳞君抬手击出火土之气,冰层应声开裂,却见寒虫遇热反而钻入更深的冰缝。他忽然福至心灵,张口喷出混合着陈皮香气的雾状药液——陈皮辛散,能行肝气之滞,兼化脾湿,正是"治木必先理土"的上策。
奇迹般地,寒虫嗅到陈皮气息,竟纷纷从冰缝爬出,在药液中化作青烟。赤鳞君趁机以红景天粉末画成"厥阴经图",粉末遇寒烟立刻燃起淡红色火焰,沿着肝经走向灼烧,最终在"期门穴"位置凝成一枚"消积丸"。
与此同时,帐外的藏民喝下陈皮生姜汤后,纷纷冒出细汗。小茯注意到,汗水竟呈青黄色——青属肝,黄属脾,正是肝脾不和之象。一位老者咳出大块胶状痰液,痰中裹着数枚黑色虫形异物,落地即化为清水。
"这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小术用银针点按众人"足三里穴",行补法以健脾,"陈皮辛能散肝郁,生姜温能祛表寒,红景天引药入肝心,三药相须,竟成汗法妙剂。"
赤鳞君从冰窟返回时,手中多了一块"冰肝石"——石中包裹着尚未完全化去的寒虫,其形竟与人体肝脏一模一样。他将石置于药圃的"五行生克池"中,池水遇石立刻分为两层:上层青气袅袅(属木),下层黄气沉沉(属土),中间以一线白气(属金)相隔,恰似肝气被金气所制,土气得以安宁。
第四节 坐忘证道 五行生克
申时三刻,赤鳞君独自登上"坐忘崖"。此崖悬空千丈,正对东方震位(属木),是观想经脉之气的绝佳所在。他盘坐于崖顶,任由山风拂过鳞片,只觉体内肝气如春日新竹,节节上拔,却在触及"脾胃"区域时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