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趴在竹榻上,腹部膨隆如鼓,肤色萎黄如陈纸,肋骨根根分明,正是「疳积」之象。清露轻触孩子手腕,脉沉而缓,如泥牛入海——沉主里,缓主湿,此乃脾阳不振,湿浊内停;再按「丰隆穴」(化痰要穴),手下有结节如豆,压痛明显,说明痰湿已结聚成块。又看舌苔,厚腻如豆腐渣,根部发黑,说明湿邪已深入下焦,影响肾水,对应《难经·四十九难》「湿伤脾,脾伤则肾受病」。
「从惊蛰开始,娃就吃啥拉啥,眼见着瘦成皮包骨。」老妇抹着泪,递来一碗米油,清露见碗底沉着细小的谷粒,米粒完整未化,知是脾胃虚弱,无法磨化水谷,正如《景岳全书》所言:「脾弱则水谷不入,水谷不入则气血不生。」她取出银针,在孩子「足三里」(胃经合穴,土经土穴)、「阴陵泉」(脾经合穴,水经土穴)行针,针尖带出少许黑血,血中竟有细如发丝的黏液——此乃湿毒瘀滞,阻塞经络。
「脾为肺之母,母病则子虚。」清露取出随身的「土德镜」,镜面映出孩子的气脉:脾区呈灰黄色,如被水淹没的田地,其间有黑色条纹如蚯蚓穿行,乃湿毒蟠踞;肺区泛青,似禾苗缺肥,边缘模糊不清,与脾区界限难分,正是「土不生金,湿浊上泛」,导致肺金虚损。她以指尖蘸取姜汁(辛温化湿),在孩子腹部画「土」字,皮肤瞬间泛起红晕,如土壤被阳光晒暖,片刻后,孩子腹中传来咕噜声,浊气从肛门排出,臭味减轻。
第三节·采药合方
清露决定采「三土药」:陈仓米(取土之陈气,以陈久者得土气深)、茯苓(取土之形,松根入土成苓,具土之静藏)、百合(取金之精,借土气以生,白入土中则润)。她来到村东的「义仓」遗址,此处曾是囤积公粮之地,土色深黄,散发着陈年谷物的香气。掘地三尺,取出一瓮三年前的陈米——瓮身结着青黑色的霉斑,正是「陈谷得土气而不伤脾」的标志,此米历经三载寒暑,米油浓厚,《本草纲目》称其「调中开胃,下气消痰,除烦渴,止泻痢」。
又至云台峰阴面的老松树下寻茯苓,其菌盖如伞,半埋土中,皮黑肉白,恰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土水之象。清露以「戊己土铲」(铜制,刻有「中央土」符文)掘取,见茯苓根部与松树根系缠绕如太极,取出后称重,恰合「五两」(土之生数),能渗湿健脾,《本经》谓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