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蒸制:《圣惠方》记载蒸制远志,可能通过蒸制减弱其寒性,增强平肝作用。
3. 炒制:《朱氏》提到“微炒”远志,通过炒制缓和药性,适用于脾胃虚弱者。
4. 酒制:《仁术》《回春》等方书记载酒洗、酒浸远志,利用酒的辛散之性增强活血通络功效。
宋代菊花在临床应用上进一步扩展,如《局方》中的远志丸(远志、石菖蒲、茯神、人参、龙齿、朱砂等),通过姜汁炒远志增强化痰之力,与重镇安神药配伍治疗心肾两虚、痰浊内扰之证。此外,宋代还出现了远志与活血药配伍的先例,如《鸡峰普济方》中的“宁志膏”(远志、酸枣仁、辰砂、乳香),用于治疗心血不足、心脉瘀阻之证,体现了“治痰需调气血”的整体观。
五、明代: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炮制创新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远志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远志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并归纳其三大核心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这一理论为后世医家应用远志提供了权威依据。
明代远志炮制方法进一步丰富:
1. 炒远志:《普济方》记载“微炒”,通过文火炒制使花瓣边缘微黑,增强收敛作用。
2. 菊花炭:《外科大成》提出“烧炭存性”,用于止血,如咯血、便血等。
3. 蜜炙:部分医家尝试蜜炙远志,以缓和寒性,增强润肺止咳之功。
4. 复合炮制:如《医学入门》记载“先用甘草、黑豆水煮去骨,后用姜汁炒”,结合甘草解毒、黑豆补肾和姜汁化痰的作用,形成复合炮制工艺。
在临床应用方面,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将远志纳入“补阵”,强调其在温补方剂中的配伍价值,如归脾汤中配伍远志,通过交通心肾增强安神效果,避免纯补壅滞之弊。此外,明代还出现了远志与清热药配伍的案例,如《证治准绳》中的“远志散”(远志、黄连、朱砂),用于治疗心经实火之失眠、口疮,体现了“心肾同治”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