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庄的首届铜铃文化节在端午清晨拉开帷幕。永革站在打谷场中央,看着阿野穿着改良版兽皮坎肩,在直播镜头前晃了晃手里的青铜铃铛:“家人们!这枚‘平安铃’复刻版用的是古法失蜡铸造,内壁刻着的曼陀罗花纹会在月光下显形哦!”
镜头扫过人群时,朵朵突然指着远处惊呼:“快看!井灵姐姐!”
全息投影里,穿旗袍的女子正提着裙角穿过花田,她的发间别着AR技术生成的曼陀罗,指尖掠过之处,虚拟铜铃悬空旋转,铃身投影出七十年前的血祭场景与今日的笑脸重叠。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却发现画面里的“井灵”转身时,裙摆上的二维码正闪烁着微光。
“扫描二维码,就能听见当年的真实录音。”牛吃货推着装满曼陀罗茶的餐车经过,围裙上的卡通小猫抱着枚像素风格铜铃,“我爷爷临终前录了二十小时的忏悔,现在全做成语音导览了。”
永革接过朵朵递来的VR眼镜,视野瞬间切换到1949年的李家庄。戴着瓜皮帽的老村长敲着铜锣:“阴物全熔了!新打的谷钟响起来喽!”画面里,李秀兰抱着已经半岁的小兽站在井边,桶里的清水映出她眼角的笑纹,桶沿挂着的,正是牛吃货祖父当年铸的第一枚“平安铃”。
“永教授,有位特殊的客人。”管理员领着位坐轮椅的老人走来。她满头银发间别着枚旧铜铃,正是二十年前永革在荒鬼村见过的引魂铃样式:“我父亲当年参与过血祭,临终前让我把这个还给李家庄。”
轮椅下的储物袋里,露出半本泛黄的账本,上面用红笔圈着民国二十三年的购粮记录:糙米三石,用于山鬼洞赈灾。永革突然想起县志里被虫蛀的“夜啼不止”,原来那些“怪物”的哭声,不过是饥饿的婴儿在求救。
文化节的高潮是“铃光隧道”揭幕。阿野用全息技术还原了当年的枯井,却在井壁投影出历代村民的生活片段:五十年代的抗旱取水、八十年代的井边婚礼、现在的孩童戏水。当朵朵将新铸的“和解铃”投入虚拟井口时,隧道顶部突然绽放出千万点铜铃光芒,每道光里都浮着一句留言:对不起“谢谢你”“原来如此”。
“看!真正的井灵!”不知谁喊了一声。
雾气从花田深处漫来,却不再带着血腥气,而是混着曼陀罗的清香。雾中浮现的不是半人半兽的虚影,而是无数透明的铜铃,它们串联成桥,桥那头的李秀兰正抱着小兽微笑,她的身后站着穿旗袍的女子、管理员、甚至牛吃货的祖父——他们都穿着现代的文化节T恤,上面印着“铃铛一响,误会全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