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了一条相对安静的路,这没有问题。但安静不代表没有力量,素净不代表没有层次。”江晓继续说道,“白师傅的竹音很特别,但它们能不能和你本身的音乐气质,以及你想表达的‘风骨’,更紧密地结合?现在的版本,有些地方听起来,还是有点像‘贴’上去的,不够圆融。”
江晓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王强刚刚燃起的得意。他仔细回想自己的Demo,似乎确实存在江晓说的问题。有些竹音的运用,还停留在“点缀”的层面,没有真正成为歌曲骨血的一部分。那段模仿风雨的间奏,虽然用了不少采样,但和前后情绪的连接,似乎还不够自然。
“还有舞台呈现。”江晓提到了另一个关键点,“你打算怎么体现‘竹’?总不能真的搬一片竹林上台吧?那太笨拙了。也不能像小胖说的,穿一身绿。你需要找到一种更巧妙、更写意的方式,让视觉和听觉统一,共同服务于‘风骨’这个主题。”
王强沉默了。编曲上的融合,舞台上的呈现,这都是他接下来必须攻克的难题。江晓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只是点出了问题所在。他知道,江晓这是在逼着他自己去思考,去挖掘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周末,基地会请几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过来,做一个小型的交流工坊,有研究民族音乐的,有搞舞台美术的,也有研究传统服饰的。你去听听,或许会有启发。”江晓最后说道,“记住,王强,真诚是你的起点,但不是终点。你需要用实力,让这份真诚站得更稳。”
挂了电话,王强坐在练习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风骨》的音轨,陷入了沉思。江晓的话,点醒了他。他不能满足于仅仅找到“竹”这个元素,更要思考如何让它真正地“活”在自己的音乐里,活在舞台上。
小胖看他脸色不对,凑过来问:“咋了强哥?江老师批评你了?”
王强摇摇头:“不算批评,是提醒。”他把江晓的话转述了一遍。
小胖听完,也皱起了眉头:“融合……层次……写意……哎呀,搞艺术的就是麻烦!要我说,强哥你就抱着吉他上去唱,后面大屏幕放一片竹林PPT,简单直接!”
“你以为是公司年会啊?”王强没好气地说,但心里却也觉得棘手。舞台呈现,他确实还没仔细想过。
接下来的几天,王强一边继续打磨《风骨》的编曲,尝试让那些竹音采样更自然地融入旋律和节奏,一边开始查阅资料,思考舞台视觉的问题。他看了很多关于现代舞、装置艺术、灯光设计的案例,希望能找到一些灵感。
周末的艺术家交流工坊,王强和小胖都去了。来的艺术家确实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一位研究民族音乐的老教授,讲解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乐器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其中就提到了竹制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它们与自然、祭祀活动的紧密联系。这让王强对竹乐器的理解,又多了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