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谢道:“今日犬子冲撞翼王,因祸得福,多谢翼王厚恩。”
杨锐也跟着给石镇清磕了一个头。
石镇清这才挥手让杨成煦送杨锐回到学堂。
一场闹剧过后,萧浚兰带着李惺和牛树海两位大儒到了。
牛树海恭敬的给石镇清施了一礼。
“牛树海拜见翼王。”
石镇清冲其点了点头。
李惺也同样见礼后。
石镇清看着李惺手中写就的一首诗。
还未等他开口,萧浚兰就一把扯下。
交到了石镇清面前。
石镇清细细读了一遍:“
昔日勤王上玉京,桃花马上请长缨。
万里征战扫侵贼,震地威名白杆兵。
金印又传三世将,旌旗争认娘子营,
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
“好诗。”
石镇清连说三个好字。
李惺不觉羞的满脸通红。
李惺这才解释道:“我昔日曾过去女将秦良玉的练兵场旧址,至今仍能够想象当时白杆兵北击八旗兵的雄浑。今日在校场偶见娘子军营喊杀震天,声如惊雷,果然巾帼不让须眉。”
石镇清点头说道:“老翰林这首诗做的果然非同凡响。若不是我来到此地,你做的这首诗怕也会因为清廷的文字狱,而担上反叛谋逆的罪名。”
李惺用鼻子哼了一声。
愤慨地说道:“老夫两袖清风,何惧之有,大不了下了大牢,被处斩就是。”
一句话说完,石镇清顿感李惺的豪迈。
石镇清继续问道:“老翰林如何看待此时的朝廷?”
李惺面带痛苦的神色说道:“哎,我本已经年过花甲,不想涉谈国事。奈何屡屡听到亡国之声,我与牛树海几次谈到国事,都是心中凄凉。我在翰林院当差之时,眼看着大清国力日渐衰微,百姓困苦不堪,国家灾祸不断,内外交困。或许这就是王朝末年的征兆吧。”
李惺叹口气继续说道:“据我观察,西太后慈禧并非女皇武则天,也只是学其表而无其实。她在宫中每宴180道菜。而百姓却食不果腹,正如杜甫所言,生女犹得卖青楼,生男埋没随百草。现在整个国家礼崩乐坏,何谈礼仪之说。这也是我拒不接受礼部尚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