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各国纷纷出面干预护国军和俄国的战争之际,整个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欧洲各国的心态颇为微妙,他们固然希望通过削弱俄国来获取自身利益,但又绝不愿意看到俄国彻底崩溃。
此时的俄国,国内反战情绪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民众们饱受战争之苦,对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充满了厌倦和恐惧。沙俄政府也深知这一点,为了维护国内的稳定,他们虽然心中有着自己的盘算,但在面子上却也不肯轻易停战。
然而,冬季的来临,给这场战争带来了新的变数。寒冷的天气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了俄国的咽喉。陆地运输补给变得异常困难,原本畅通的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马车和士兵们在艰难的环境中艰难前行,物资的运输速度变得极为缓慢,数量也大幅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海路运输似乎成了俄国唯一的希望。可是,护国军的飞机如同翱翔在天际的雄鹰,时刻威胁着海上的运输船。那些运输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行驶,如同一只只脆弱的羔羊,随时可能遭到护国军飞机的攻击。即使有护航舰艇的保护,也难以完全避免被攻击的风险。
对于俄国来说,要想通过海路运输补给,只能采取添油战术,即少量多次地派遣运输船运送物资。然而,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微乎其微。每次运输的物资数量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前线军队的需求。而且,护国军的飞机随时可能发动袭击,使得每一次运输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种困境下,俄国国内的主和派声音愈发强烈。他们认为,继续战争只会让俄国陷入更深的泥潭,消耗更多的国力和资源。而护国军方面,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也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代价。他们明白,要想彻底战胜俄国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于是,在各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停止战争似乎成了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沙俄政府开始考虑与护国军进行和谈,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欧洲各国中,一些原本支持俄国对抗护国军的国家也开始转变态度。他们意识到,继续支持俄国可能会让自己卷入一场无休止的战争,而且最终的结果也难以预料。因此,他们开始劝说沙俄政府放下武器,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护国军这边,王小天等人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他们知道,战争虽然能够带来一时的胜利,但和平才是长久之计。如果能够通过和谈实现和平,不仅可以避免更多的伤亡和损失,还可以为护国军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然而,和谈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双方在领土划分、战争赔偿等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沙俄政府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保住自己的领土和利益,而护国军则要求得到应有的补偿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