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英国也开始了对荷兰的行动。英国海军封锁了荷兰的港口,切断了其海上贸易航线。同时,英国陆军在荷兰沿海登陆,向内陆发起进攻。
荷兰军队奋力抵抗,但在英国强大的海陆军联合攻击下,逐渐陷入困境。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外资产也受到英国的觊觎,英国舰队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和据点发动袭击。
比利时面对英国的军事压力,国内政治陷入混乱。一些政党主张抵抗,而另一些则认为投降是避免战争灾难的唯一选择。在激烈的争论后,比利时政府最终决定向英国投降,以换取国民的和平与安宁。
1884 年夏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战争陷入胶着状态。芬兰大部分地区已被泽许欧亚帝国占领,但芬兰的抵抗力量转入山区,展开游击战,给帝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我们虽然失去了城市,但我们的人民不会屈服。在山林中,我们将继续战斗,直到赶走侵略者!”一位芬兰游击队长坚定地说道。
瑞典军队与帝国军队在边境地区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会战。瑞典军队凭借熟悉地形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一度挡住了帝国军队的进攻。但帝国军队不断增兵,双方陷入了残酷的消耗战。
“这场战争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难,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战略突破口。”瑞典指挥官在指挥部里焦虑地思考着。
在挪威,尽管保持中立,但也感受到了战争的压力。挪威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同时与英国和泽许欧亚帝国保持着谨慎的外交沟通,试图在两大势力之间寻求平衡。
在荷兰,英国的进攻仍在继续。荷兰政府在抵抗的同时,也在寻求国际援助。但欧洲各国大多自顾不暇,荷兰的求援收效甚微。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外的业务受到重创,许多殖民地纷纷落入英国之手。
“我们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保住我们的殖民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在紧急会议上焦急地商讨对策。
1884 年秋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局势出现了转折。泽许欧亚帝国调整战略,加大了对芬兰游击队的围剿力度,同时对瑞典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帝国暗中支持瑞典国内的亲帝国势力,煽动他们反对战争,在瑞典国内制造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