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全攻全守”,你会想到什么?
是橙衣军团荷兰队那令人窒息的华丽风暴?还是由克鲁伊夫注入灵魂,被巴塞罗那演绎到极致的传控哲学?
布兰科曾对杨明点破其核心:“全攻全守,说到底是一种战术思路的具象化。它的灵魂,在于整体性——十一个头脑,如同一人般思考、移动、战斗。”
而在杨明眼中,龙国国家队的“整体性”,如同一盘散沙。进攻端与防守端,仿佛身处两个平行世界,思想南辕北辙;前锋、中场、后卫三条线,各自为政,缺乏联动;甚至同一位置的球员,对局势的判断和选择也常常背道而驰。最典型的困境便是进攻脱节:前场球员奋力推进,寻求配合或突破,而中后场却往往迟疑不前,选择龟缩观望。缺乏足够的接应点和支援,前场的努力极易化为泡影,丢失球权。更致命的是,这瞬间丢失球权后,前场与中后场之间那巨大的、无人填补的真空地带,恰恰成了对手发动快速反击的黄金走廊!
为何中后场不敢压上?根源在于深深的不自信与巨大的恐惧。杨明清晰地记得训练场上的那一幕:张智超冲着拖后的后腰吴亮大喊:“压上来啊!你插上参与进攻,我们有更多的传球接应点。我们才有机会进球!不进攻,我们踢什么?”
吴亮几乎是下意识地反驳:“我压上去,万一你们前场被断球打反击,身后空档那么大,谁来补?我们防得住吗?”
这种“自扫门前雪”的割裂思想,如同病毒般侵蚀着整支球队。面对弱旅时尚能凭借个人能力强行捏合,一旦遭遇强敌,压力之下,每个人都本能地缩回自己的“安全区”,踢着最保守、最孤立无援的足球。
杨明早已用无可辩驳的实力证明了自己——半场比赛就完成了令人咋舌的“7次尝试过人7次成功”,是名副其实的持球核心与进攻发动机。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强大的“核武”,中后场队友在参与进攻时,那份犹豫和迟滞依然如影随形。
不自信是其一。更深层的是,在巨大的成绩压力和舆论漩涡中,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身哲学,早已根植于许多球员心中。他们害怕失误,害怕成为“罪人”,这种恐惧远甚于对胜利的渴望。于是,整个队伍不像一个为共同目标拼搏的整体,倒像是由十一个各自为战、心思各异的个体勉强拼凑起来的队伍。他们的脑子里充斥着如何“甩锅”、如何“做人情”、如何“精于算计”得失,却唯独忘记了足球最本质的东西——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去赢得比赛!
久而久之,战术执行力日渐低下,球商仿佛也在不断退化。
所以,当杨明在场上看到郑勇——这位身经百战的老队长——终于不再犹豫,果断地压过中线,坚定地参与到前场进攻时,杨明才真正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