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原州、平高城。
刺史李宥年约而立,正是壮年。
从前,他不得已,上表投效石重胤,心中却是不服,自以为出身名门,为赵郡李氏一支,世代簪缨,怎是石重胤这等寒门小卒可比。
因此,名义上尊奉大魏,实则阳奉阴违。
即便石重胤诏令他攻打秦州,也按兵不动。
这一日,他本在堂中处置政事,忽有流星马来报:“刺史,弹筝峡中发现敌军踪迹。”
“何来敌军?”李宥面露诧异。
“正是秦国公高楷,亲率数万大军来攻。”
“高楷?”李宥吃了一惊,“他不是在陇城,与魏帝交战么,怎会突至原州?”
流星马回言:“据闻,魏帝落入算计,全军大败,率残兵逃入陇山之中。”
“果然寒门小卒,不堪一击。”李宥嗤笑道,“区区小计,便能叫他大败亏输,有何颜面登基称帝?”
流星马不敢言语。
李宥倏然问道:“高楷有多少兵马?”
“足有四万之众!”
“倒是好算计!”李宥好整以暇,“他不去追击石重胤,反而进犯原州,必是为了萧关。”
“传我军令,召集城中兵马,前往峡中列阵。”
下首,录事参军赵棋劝道:“高楷为世之枭雄,颇知用兵,刺史不可轻敌。”
李宥笑道:“我怎会不知。”
“不过,他远道而来,士卒疲惫,正可趁机将他剿灭。”
赵棋好奇道:“刺史有何妙计?”
李宥侃侃而谈:“高楷虽会用兵,却不知地势。”
“弹筝峡两岸皆是悬崖峭壁,又有三山环绕,极为险峻。”
“我正可兵分三路,于石门、西瓦、制胜各设一寨,埋伏一万兵卒。”
“待他深入原州腹地,三路伏兵一出,保管叫他有来无回。”
这弹筝峡,为陇城前往平高的必经之地,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唯有一条狭窄小路可供通行。
到了平高县境内,小路倏然分叉,呈现“丫”字形,石门、西瓦、制胜三关,便在三个山坳之上。
无论走哪一条路,都避不开这三关。
这等地势,除却原州中人,外界少有人知。
“正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叫高楷授首。”李宥冷笑一声。
高楷一介寒门出身,竟能坐拥四道,怎不令人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