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宜迟,王玄肃当即召集诸将,商议起兵之事。
华英龄得知,大喜过望,备上厚礼谢过封长卿,便打道回府。
……
数日后,京畿道,长安。
“什么?”董澄大惊失色,“王玄肃举兵来攻?”
“正是!”卢思管肃然道,“王玄肃亲率三万兵卒,攻打潼关。”
“这该如何是好?”董澄面露惧色,“长安城中,唯有五千守卒,怎能抵抗三万大军?”
卢思管沉声道:“为今之计,只能召回王将军,保卫长安。”
董澄长叹一声:“时也命也!”
此前,他还信心十足,想要拿下汉中,掌控山南西道。
没想到,一转眼,便不得不撤兵。
卢思管宽慰道:“先击退王玄肃,再攻打汉中不迟。”
“话虽如此,一旦错失这次机会,恐怕剑南道落入高楷手中。”董澄着实不甘。
“届时,他如虎添翼,必来进犯京畿道。”
卢思管面露颓然,无计可施。
高楷身涉险境,偷渡阴平小道,拿下江油关,危及成都。
这等消息传来,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董澄连发三道军令,催促王宗仁攻取南郑。
可惜,梁州刺史窦仪指挥若素,将一万大军挡在褒斜道中。
本想增派兵马,从陈仓道、子午道进发,合围南郑。
没想到,军令尚未发出,便迎来这等“噩耗”。
一旦撤兵,高楷便可从容夺取蜀地,坐拥四道。
可惜,长安为四战之地,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连个辗转腾挪的余地都没有,只能采取守势,被动应对。
念及此,卢思管颇有些心灰意冷。
过不多久,传讯兵卒快马加鞭,将军令传至褒斜道。
王宗仁听闻,大惊失色:“王玄肃进犯长安,齐公命我撤兵?”
“正是!”小卒回言,“齐公有令,叫您勿要迁延,即刻收兵回返。”
军令如山,王宗仁无可奈何,叹道:“此一退,高楷如龙游大海,再无人可挡。”
一时间,他意兴阑珊。
……
且说绵州、涪城。
自从夏侯敬德攻下此城,高楷便率大军,出江油关,来到这里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