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阵子寒暄,在记者相机的闪光灯中众人从容的上了车,阿尔文贴心的将领头的人支开给了莱茵和袁先生一起坐车的机会。
坐在后座,袁先生看起来有点拘谨也有些惊讶,这样的反应在莱茵意料之中,她亲切的笑了笑缓解了一下气氛后向未来的袁老伸出了手。
“您好,我叫莱茵.图斯库尔,是北极星研究所的外派研究员,也是一名外交官。”
北极星研究所的外派研究院一般而言只负责研究所与政府或外界进行项目对接或人才招揽,莱茵明面上的身份就是这不高不低的职位。
“莱茵小姐你好。”
双方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后莱茵没有直接切入正题,而是旁侧敲击了一下目前他所研究的项目以及进展。
这番询问并没有引起袁先生的奇怪,毕竟此次华国来访联盟就是为了粮食和相关科研项目支持而来的,一方面是为了地震缓释仪那边的项目赔不是,另一面就是真为了粮食。
犹豫了片刻他开口说道,“目前我们项目组的杂交水稻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只需要再几年的世界水稻的研发就可以取得成果。”
“厉害,没想到您在经费严重短缺而且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还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实在是佩服您。”
“哪里哪里,你过奖了,而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项目组。”
袁先生没有注意到莱茵居然会知道他的事迹,只是有些拘谨的谦虚了起来。
莱茵笑了笑没有在这方面多说什么,懂得越多的人越是懂得放低自己的对待世间万物姿态,因为他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得的成就是摆在那里的,就像是曼哈顿计划是全体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成果一样,没人会忽视奥本海默的作用。”
“我可没有奥本海默那么强的能力,他可是一手结束了二战的人,我如何能和他相提并论。”
“这话可就不对了。”
莱茵面带笑容的说道,“核弹能够终结战争,但核弹可养活不了几十亿人,粮食永远是最基础的,一旦杂交水稻研发成功您必将是名垂青史的。”
“名垂青史?呵呵,那还太早太早了。”
他轻笑了两声表情中带着些许苦涩,说实话,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农民,他实在是太了解体制内的事和科研的难点了。
科研除了需要天赋和运气之外还需要能说会道、还需要人来人往、需要靠这个来获得钱,更需要让上头看到发展前景。
这些年发生的事他可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环境的分配问题他改不了那就改变生产力,让粮食产出更多,自然也就没有人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