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子和洒扫浆洗的。”
“明白!夫人请稍等。”
牙婆一拍大腿,拿着本子扭着腰进屋里,吆喝了几声,然后领出来一排十几个,有男有女,年龄在二十到四十不等。
“夫人,这些个都是做菜的好手。”牙婆一个个地介绍过去,都是在大户人家或酒楼饭馆里做过厨子的经验人士。
周幸澜低声问女儿,“小玥儿,有看得顺眼的不?”
“我看那边的两个可以。”苏玥指向排在最边上的那对中年男女。
“他们是夫妻,是几个月前兵乱平息后就到我手里的人,别处逃荒到我们临江府城的。男的烧得一手好菜,女的很会做点心,但他们还有个女儿也是我手里的粗使丫头,他们的要求是要同进一个主家。”
烧得一手好菜能做一手好点心,再带一个女儿一同卖到一家,很正常,牙婆这话是想说这两人砸她手里好几个月了没人选。
那么,一定是这两人的女儿有点小问题。
果然,还没等苏玥接着问,牙婆就说了,“那丫头力气是很大能干活,就是脑子不太好使。”
原来如此,不过应该都是小问题,大问题的话,牙婆这么精的人怎么会收?
一家人在一起,那才更稳定,苏玥觉得可以。
“让他俩留下,你把粗使丫头喊出来我选选。”
“好的小姐。”
牙婆又去喊了十几二十个丫头出来。
苏玥轻易就看出来哪个是那对夫妻的女儿了,相貌长得像,十三四岁的憨憨大脸丫头,她问了几句话,交流没问题,就不大聪明的样子,能用。
除了憨憨丫头,还挑了两个差不多大的,共三个丫头。
“娘,行了吧?”
“再找两个小伙吧,一个要会赶马车,一个家里看大门。”
宅子大,大门离前院的厅都隔着挺大个前花园,有个看大门的方便多了。
一对厨子夫妻,三个丫头,两个家丁,共七人,合计花掉九十二两银子。
年纪最大的是厨子夫妻,也是他俩最贵,可见,不论在什么年代,有一门手艺的重要性。
付完了钱,拿了几人的身契就走了,马车坐不下那么多人,稍后会有牙行把人送到梧桐巷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