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赵眘对王淮道:“朱熹政绩果然大有可观。”
皇帝的印象改观了,可宰相王淮对他又有意见了。朱熹在浙东才几个月,有官员举报知台州唐仲友不法,朱熹经过核查属实,即上疏弹劾唐仲友。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姻亲,此时正受吏部尚书郑丙、侍御史张大经推荐,打算升江西提点刑狱。朱熹这么一捅,唐仲友还怎么升官,王淮藏着朱熹奏章不上报赵眘,朱熹来了倔劲,连接上疏六次,王淮一看,保不住了,将唐仲友新升的官罢免了,转手送给了朱熹。朱熹一看王淮不怀好意,又“乞祠”不干,这时,郑丙和监察御史陈贾又指责朱熹的“道学”是伪学,朱熹重新做了五年“祠禄官”。
公元1187年,周必大做右相,重新推荐朱熹为江西提点刑狱,朱熹以有病推辞,朝廷不准,朱熹不得已上任。第二年,王淮罢左相,朱熹入朝面圣,当时赵眘身边有内侍甘昪弄权,朱熹极力劝谏,赵眘道:“甘昪是太上皇推荐的,说他有才啊!”
朱熹道:“小人无才,怎能鼓动人主?”赵眘认为他忠诚,命他为兵部郎官。朱熹以脚病“乞祠”。恰兵部侍郎林栗反对“道学”,自然也看朱熹不顺眼,赵眘各打五十板,林栗罢为知泉州,朱熹以秘阁修撰身份做“祠禄官”。
光宗即位,朱熹知漳州,后改知潭州(湖南长沙)。宁宗即位,在赵汝愚推荐下,召朱熹为焕章阁待制,侍讲,朱熹推辞,朝廷不许。朱熹面圣后面辞,宁宗道:“爱卿经术渊源,正符合待制、侍讲之职,就不要推辞了,辜负了朕崇儒重道的本意!”宁宗话说这份上,朱熹就不好意思再辞了。
当初宁宗即位,韩侂胄有大功,朱熹多次提醒宁宗,谨防韩侂胄用权害政。仅仅四十多天后,宁宗在韩侂胄的怂恿下,直接御批朱熹为“祠禄官”。朱熹想以疾病为由退休,逃出是非之地,宁宗不同意。
不久,韩侂胄当权,朱熹苦日子也就来临了。不久相继发生“庆元党禁”,朱熹为了自己完成最后着作,咬牙承认了部分罪责,名声一落千丈,这事以后再细讲。朱子门人或遭流放,或被下狱,被整得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