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逢大雨,河水暴涨,金军毁桥,以阻宋军前进。刘錡的部队最先到柘皋,即命伐木架桥,须臾而成,刘錡命几队军士,过河持枪守桥,派人通知张俊、杨沂中的部队。
第二天,杨沂中、王德、田师中、张子盖各军陆续赶到。
此时宋军有三支部队汇集柘皋:刘錡部不到两万人,杨沂中不到三万人,王德几万人。两军势力不相上下,隔河扎营。
三军主帅唯有张俊染病,还没有赶到柘皋。二月十八日,刘錡与各将约定,三支部队齐头并进,渡河击敌,统制田师中想等张俊。王德大怒道:“事在危机,还等什么?”即与刘錡上马迎敌,杨沂中率众挺进。
兀术以铁骑十余万,分为两角,排列为阵。王德观察后道:“贼军右翼阵较坚固,我先攻右翼。”说完挥军渡河,冲向敌军。一敌酋披甲跃马而出,王德挽弓一箭射倒,乘胜大呼而进,诸军鼓噪而上。
兀术见状,从两翼纵“拐子马”而出,杨沂中早有防备,高叫道:“贼虏倚仗弓矢,我有对策!”命部下万余军士,手持长斧,如一堵堵墙挺进,斧头纷飞,如切菜砍瓜,金军大败。王德和刘錡等纵马追击到巢湖东山镇,又大败之。敌军望见刘錡旗帜,惊叫道:“这是顺昌刘太尉的旗帜!”再奔柘皋西北紫金山(安徽寿县东南)。
这一仗宋军大胜,伤亡仅有九百余人,金军伤亡近万人。
二十日,兀术不甘心失败,亲自率军在店步(安徽合肥东)与宋军激战,杨沂中等又击败金军,宋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庐州。
柘皋之战,位列“中兴十三处战功”第五处战功,即“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抚使张俊、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宣抚判官刘锜大败兀术十余万众于柘皋”。
张俊并未参战,但是他是淮西宣抚使,靠前指挥,王德为都统制、田师中、张子盖为统制,都是他部下,因此战功归在他的名下。
柘皋之战应该说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不到一个月后,“将”还是这些“将”,“兵”还是这些“兵”,却在濠洲失利,结果天壤之别,颇有虎头蛇尾的嫌疑。
佐料:王德(公元1087年~公元1154年),字子华,通远军(甘肃陇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