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蔡京第三次拜相后,更加率性而为,公元1112年九月,蔡京建议改定官名,左右宰相的名称,由尚书左仆射改为“太宰”,尚书右仆射改为“少宰”,赵佶后期,太宰兼门下侍郎即为左相,也是首相;少宰兼中书侍郎即为右相,也是次相!
“公主”的名号改为“帝姬”,其他官名也有很大改动,总之五花八门,一塌糊涂。
公元1115年,赵佶下诏,在宗庙南面建明堂,蔡京为明堂使,宦官梁师成为都监,七月破土动工,每天工匠上万人!
公元1116年四月,次相何执中年老退休,何执中做了四年宰相,毫无建树,纯属蔡京的跟屁虫。
何执中下台,赵佶下诏让蔡京总揽三省事务。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一直对蔡京耿耿于怀,见蔡京权势越来越盛,每每旁敲侧击地提醒赵佶,要多加防范。赵佶虽然奢侈放纵、贪图享乐,却并不糊涂。也厌恶蔡京的专横,可是内心又舍不得这位全方位给提供自己安逸享乐的“干臣”,于是想到了制约的办法,五月,赵佶任命郑居中为太宰兼门下侍郎,用以监督蔡京。同时命刘正夫为少宰兼中书侍郎。
先前蔡京第二次入相,郑居中和刘正夫是出了大力的。刘正夫帮蔡京,本想拍蔡京马屁,不料拍在蹄子上,被蔡京赶出京城,内心对蔡京的怨恨可想而知,赵佶让郑居中和刘正夫扼制蔡京,应该说是用对了人的,可惜的是,刘正夫身体不争气,上台才几个月,就病了,也不知是不是被蔡京吓的,总之,病了后,连接三次要求辞职,十二月,刘正夫罢相,第二年九月卒,享年五十六岁。
郑居中在相位,屡屡和蔡京作对,存纲纪,守法令,开新局,朝中略有改观,蔡京颇为忌惮。
公元1117年六月,明堂建成,进封蔡京为鲁国公。八月,郑居中因为母亲去世,只能放弃相位丁母忧。可见古代做官,不仅自己的身体要争气,父母身体健康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