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推荐曹利用,曹利用此时官职轻微。赵恒道:“这是军国大事,不能轻易用人。”可是第二天,枢密使王继英又推荐曹利用。
赵恒没辙了,这事又不能让寇准参与。只得授予曹利用“合门祗候、崇仪副使”的官职,让他捧国书到契丹军营议和。
曹利用飞驰到契丹军中,耶律隆绪母亲萧太后亲自在车驾上接见他。车轭上放置一块横板,板上摆放着餐具。
萧太后请曹利用一同饮食,而随从官吏则分两排陪坐。
吃完后,双方开始谈判,萧太后提出要大宋割让关南地区(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地区,在河北高阳县,为宋辽的边界,军事重镇)给辽国,辽国答应退兵,双方睦邻友好,曹利用明确地表示拒绝。
双方第一次谈判,就这样很快谈崩了,曹利用只得打道回府。
寇准听闻赵恒派使议和,心中十分不爽,恰好曹利用无功而返,寇准抓住时机,再劝赵恒亲征。
毕士安这时也劝赵恒坚定信念亲征,只有以“战”才能促“和”。赵恒摇摆的心,再一次回归正轨。
十月底,赵恒任命雍王赵元份为“东京留守”,主持东京事务。
正当赵恒鼓足勇气,整兵将行时,十一月初,大白天的天空竟然出现了太白金星,这在封建时代,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投降派议论纷纷,认为大军北行不吉利,逃跑派又建议往南走。还有人认为,将有大臣死亡以对应“星变”。
寇准和毕士安力陈不可往南,并且说,只有亲征,才有胜利的希望。
毕士安卧病在床,特意写信给寇准道:“吾屡次上疏请求跟随陛下亲征,陛下手诏不许。今大计已定,请君努力而为!士安得以身应星变,为国尽忠,固所愿也!”
佐料:毕士安(938年-1005年),字仁叟,代州云中(山西大同)人 ,公元966年进士。
赵恒以寿王任开封知府,毕士安为开封府判官(开封府二把手)。赵恒为皇太子,毕士安为右庶子(太子宫官),赵恒即位,毕士安为权开封府事(代理知府),其后为翰林学士。可以说,毕士安一直是赵恒身边亲信。
毕士安治学严谨,赵恒曾让他校勘《三国志》、《晋书》、《唐书》,有人说三国两晋许多事鄙陋低劣,不能流传于世。赵恒征询毕士安意见,毕士安道:“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有载!”
赵恒认为有道理,遂命毕士安刊发。
毕士安喜藏书,擅长书法,仪表谈吐不凡。晚年时,视力不济,犹每日读书不辍;所储之书,皆亲加校雠,或亲自缮改,不遗余力,又精通词翰,有文集三十卷。
公元1005年,毕士安以病请求退休,连接上疏七八次,赵恒都不同意。十月,毕士安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毕士安一生清廉,死后无田园居第,其家人甚至借贷为生。后来的宰相王旦向赵恒面奏,赵恒感概不已,赏赐其家白银五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