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几天,赵恒特意召寇准进宫,问道:“朕拟亲征。可契丹虏骑四处肆虐,天雄军实为我朝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地区都会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你觉得应该派谁去镇守天雄军为好?”
寇准一直担心投降派王钦若影响赵恒的决策,早想将王钦若从皇帝身边支开,见此良机,毫不迟疑道:“王钦若可任!”
赵恒一贯对王钦若很厚爱,犹豫道:“王钦若现为朝廷参知政事,位列两府,他愿意去吗?”
寇准笃定地道:“陛下应该速召王钦若觐见,当面口谕,事久恐有变故!”
王钦若被传进殿,请安后,赵恒把打算派他去天雄军主持军事的意图说清楚了,王钦若内心大吃一惊,幽怨地望了寇准一眼,
寇准装作没看见,在王钦若开口说话前,冷不丁地大声道:“主上亲征,做臣子的有任务不能推辞!参政为国秉政,更要体会圣意!”
王钦若尽管万分不乐意,但表面不敢显露出来,赶紧跪下谢恩,内心对寇准莫名地增添了几分仇恨。
公元1004年闰九月下旬,赵恒下诏,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此时辽将萧挞览统军攻威虏军、顺安军,“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超率宋军击退了萧挞览,并斩杀了辽军偏将,缴获了一定的军用物资。
接着辽军转攻北平寨及保州,又失利。
辽军四处碰壁,主将萧挞览和辽主耶律隆绪、太后一商量,决定又反身合攻定州。宋军在唐河屯兵抵抗,时不时派出骑兵突袭辽军的散兵。
辽军于是集中兵力,全部屯驻阳城淀(河北望都东南),号称二十万,纵骑兵出营骚扰抢掠深州和祁州,稍微遇有抵抗便退回,徘徊往来,似乎再也并无打大仗的意思。
寇准获悉后,分析道:“这是轻侮引诱我们啊!朝廷一定要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部队,据守要害地方,防备敌人进攻。”
因此寇准请赵恒调兵遣将,加强戒备。
佐料:宋朝的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
“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太祖时期称为“道”,全国分十三道。太宗基本完成统一后,改“道”为“路”,全国分为十五路,真宗分为十八路,神宗分为二十三路,徽宗增加一路为二十四路。
太宗时期,每路设转运使司,称“漕司”,各路的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等任务全部由转运使主持。
后来各路增加了提点刑狱司,称为“宪司”,主刑狱;安抚使司,称为“帅司”,主军政;提举常平司,称为“仓司”,主仓储。宪司、帅司、仓司不一定每路都有设置。
“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和“州”同级别的有“府、”“军”、“监”。重于“州”的称为“府”,轻于“州”的称为“军”,管理官营工矿业兼理民事的称为“监”。
“府”、“州”、“军”、“监”下设县。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全国共有“府”十四,“州”二百四十二,“军”三十七,“监”四。
以上摘录于《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