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六月,日头像淬了火的铜盆,倒扣在百草镇上空。青石板路被晒得发烫,蒸腾的热气里飘着两股味——街东头百草堂的药香醇厚绵长,混着薄荷与陈皮的清苦;街西头济世堂的药味却带着股子焦糊气,像被雨水泡过的旧书,闷得人发慌。
百草堂的柜台后,王宁正低头碾着藿香。他穿件月白长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沾着点姜黄的药渍——那是今早炮制药材时蹭上的。他手指修长,指腹带着常年捻药磨出的薄茧,碾药的力道均匀,铜碾槽里的藿香碎成细沫,香气漫出来,给闷热的屋子添了丝凉意。
“哥,李婶家的小子又吐了,娘让你赶紧过去看看。”王雪掀着竹帘跑进来,粗布裙摆沾了些草叶。她梳着双丫髻,发绳是药房里剩下的红绸子,额角沁着细汗,手里攥着张药方,“这是今早开的藿香饮,喝了两回,咋一点用都不见?”
王宁放下碾子,接过药方看了眼:“脉象呢?”
“娘说滑而濡,舌头上一层白腻苔,跟抹了层米糊似的。”王雪说着,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张嫂子刚蒸好的豆蔻糕,你垫垫肚子?”
油纸包一打开,甜香混着白豆蔻的辛气涌出来。王宁捏起一块,糕体细腻,嵌着些碎白的颗粒——那是张娜特意留的白豆蔻仁,去了壳的,嚼起来带着股清冽的香。“这豆蔻是上月钱多多送的新货?”他问。
“嗯,张嫂子说这批次壳薄仁满,炮出来格外香。”王雪也塞了块进嘴,含糊道,“对了,刚路过济世堂,孙玉国正站在门口吆喝,说他有治‘暑湿’的神药,一贴就好。”
王宁眉头微蹙。暑湿症在岭南夏日常见,多是湿热郁于中焦,治法该是化湿解表,哪有“一贴就好”的道理?他将豆蔻糕揣进怀里,抄起药箱:“我去李婶家看看,你盯着药房,别让孙玉国的人来捣乱。”
刚走到巷口,就见几个村民抱着孩子往济世堂跑,领头的刘二狗挥着胳膊喊:“都去孙老板那抓药!百草堂的药没用,耽误了病情可别后悔!”他斜眼瞥见王宁,撇着嘴笑,“哟,王少东家亲自出诊啊?可惜药不行,白费力气!”
王宁没理他,加快脚步往李婶家赶。李家在镇尾的茅草屋,刚进门就听见孩子的哭闹声,李婶正拿着个黑陶碗,要给孩子灌药。“王大夫您可来了!”李婶眼圈发红,“这药是济世堂买的,喝下去孩子是不吐了,可脸蛋子红得像烧起来,还一个劲喊渴。”
王宁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他掀开孩子眼皮看了看,又搭住脉,眉头拧得更紧:“这药里加了燥烈的热性药材,强行止住呕吐,却把湿邪逼进了里层。孩子本就阴虚,哪禁得住这么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