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蒙古军队在冷锋面前已经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如果没有冷锋的话,就是以现在蒙古人的实力,依然和南方朝廷有一战之力。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战役之后,终于彻底的将蒙古人给打醒了。别说是冷锋拥有二三十万军队了,哪怕就是两三万人,他们也不可能打得过对方。
现在唯一的退路,就是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退回到北方地区,甚至将核心转移到蒙古草原当中。
国师已经彻底明白了,要想和冷锋的军队进行对抗,甚至是战胜对方,仅仅依靠人数是不行的。
别说他们之前只有百万大军了,哪怕就是有千万大军,也无法撼动冷锋的军队。
那种武器不是依靠人力可以弥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也能够制造出来和冷锋那边同样的武器。最不济的情况之下,双方之间的悬殊也不能够相差那么多。
即使是他们现在已经掌握了燧发枪,但是燧发枪的威力比起冷锋的军队所装备的武器来说,依然是天地之别。
国师也明白制造这种武器最大的难度已经不是技术了,而是材料的问题。
他们可以用现成的材料,打造出来和冷锋那边一模一样的武器,但是这仅仅是表面上的一模一样,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就算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子弹,用他们的工匠所打造出来的枪支,别说能不能将子弹给发射出去了,就算是能够激发,可能在没有伤害到敌人的情况之下,反而先把自己给伤害到了。
更关键的是,他们到现在都没有弄明白,子弹是如何打造的,特别是子弹中的火药。
除了蒙古人之外,其他势力的手中也或多或少的搞到了一些枪支弹药,他们也进行了拆解研究。
和蒙古人陷入同样的困境,除了缺少原材料之外,对于打造子弹的技术,特别是填充在子弹当中的火药和底火,他们根本就是研究不出来。
这就叫做典型的技术卡脖子,如果冷锋不将真正的制造工艺和方法传授给他们的话,指望他们研究,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够研究的透彻。
最起码也要等到基础科学全面普及之后,才有可能想通其中的关键。
也许等到那个时候,他们的坟头草早就已经三尺高了。
当然,以国师的性格,他是绝对不会放弃继续研究下去的。再怎么说,他已经领先了这个时代的其他势力,除了冷锋之外,燧发枪是他第一个搞出来的。
国师的战略眼光还是远超这个时代的,他能够看得出来,要想真正的和冷锋的军队对抗,唯一的希望就是也能够打造出发射子弹的武器。
不需要像冷锋的军队那样,拥有各种不同规格的武器,甚至是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连续发射以及射程超长的武器。只要能够打造出来发射子弹的武器,并且能够成功的将子弹研究出来就行。
他的这个想法,倒是十分符合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大炮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