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这是一个省钱的好办法。”张松摸着下巴说道。
“先说工厂的事情吧。”宋瑜将话题拉了回来:“这件事你们户部有什么建议?”
“原则上户部是同意的。”张松打起了官腔。
原则上同意,实际上就不同意呗。
“但是。”果然,张松话锋一转道:“工厂建设的成本,工匠的管理成本等等这些都得先核算出来。”
“多大的工厂,多少工匠,能产出多少这都要算明白,没算明白的话,还是不要轻易建设的好。”
刘平算是明白了,这两位是不同意建立工厂的。
“那这件事就再等等。”刘平倒是没什么执念,毕竟是未来五年的规划,肯定是每一个点都要拿出来讨论的。
哪些能用,哪些不行,不是刘平一个人说的算的。
毕竟一人计短。
“说起来,今年各部门都要给前五年做个总结,你们工部和户部准备的如何了?”刘平主动聊起了闲天。
听到这个问题,张松和宋瑜脸上都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还在整理卷宗,做数据。”张松揉了揉眉心:“好在之前每年都有总结,可以拿过来整合一下,不然的话某觉得都整理不过来。”
那边的宋瑜也点点头:“前五年,工部主要就干了两件事,基建和技术突破。技术突破这一点好说,但是基建这个,也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尤其是各地修路,每天都有新的进度传来。”
“有准备就行。”刘平笑了起来:“你们两位的报告,可是吾等了解目前整个势力范围内真实情况的基石,一定要做好了。”
“丞相放心便是。”
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他们两个都很清楚,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他们会再进一步,真正坐稳尚书的位置。至于后续如何,就要看未来五年的工作成果了。
做得好了,肯定是能再进一步的。
什么叫再进一步呢?就像荀封那样,刘备他们开小会的时候,会喊着荀封。但是不会喊着他们两个。
只有能进入刘备开小会的那个房间的官员,才是整个刘备势力真正的巨头。
这些人都有谁呢?
在成都这边的,有刘平、关羽、刘德然、荀封、刘元起。在外的,还有张飞、杨永两人。除此之外,还有类似荀彧、李秀这样的,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也能参与进来。